海綿城市建設要生態優先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陸克華日前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說,按照國務院要求,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選擇了16個城市今年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雨季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建設海綿城市,在我國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國人均占有水資源量僅約2000立方米,約為世界平均值的30%,是一個十分缺水的國家。我國城市缺水尤為嚴重,據統計,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300多個受到不同程度的水源短缺和水污染威脅,其中嚴重缺水達108個。一方面嚴重缺水,另一方面城市一逢暴雨,內澇成災。近年來,大多數城市都出現過“逢雨必澇、雨后即旱”的現象,“雨水留不住,用水靠外調”,值得我們深思。缺水與內澇并存,根本原因是忽視了水生態保護,城市硬化面積過大。一些城市甚至干了一些破壞水生態系統健康的傻事、錯事,如圍湖造田、填河填塘、超采地下水等。當前提出海綿城市的新理念無疑是解決城市發展與水生態之間平衡問題的有益嘗試。
要實現建設海綿城市的目標,筆者認為,根本在于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把生態優先原則貫穿于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全過程。
首先,在城市規劃上注重空間均衡和加強用途管制。制定城市總體規劃時,要按照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和要求,與各相關專項規劃做好協調銜接。明確禁止建設區、限制建設區、適宜建設區“三區”和藍線、綠線、黃線、紫線“四線”的總體布局和要求,提出規劃實施的目標和相關指南。從源頭保護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水系要素以及綠地系統。城市地塊開發(社區)建設規劃、城市道路系統規劃、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城市水系統規劃等相關專項規劃也要明確水生態保護控制性要求。
其次,城市建設采取低影響的開發模式,對已有的城市基礎設施不產生新的負荷壓力,合理控制開發強度,減少對城市原有水文特征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最大限度保護自然水體。同時,廣泛采取透水鋪裝、下沉式綠地、生物滯留設施、滲透塘、雨水濕地等綠色、生態化的人工措施,調蓄雨水,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徑流污染負荷,回收利用雨水。“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產,以水定人”,控制城市規模,使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與區域水供應量相協調。
第三,在城市管理上加強對城市河湖濕地、森林綠地等自然水生態系統的保護和維護,保持其健康穩定和服務功能。同時,加強給排水系統、新的綠色海綿城市設施的養護管理,保持人工水生態系統的健康運行。開展節水型城市活動,提倡節水型生活,使每一個市民樹立在自然水文儲量的范圍內生活的理念。
總之,只有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全面貫徹生態優先的理念,才能逐步實現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目標。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