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廠的綠色轉身
昔日“世界工廠”,今朝羽化成蝶,變為“森林進城、綠道穿城、綠意滿城”的美麗東莞。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東莞創建森林城市。
新世紀以來,東莞努力實現環境容量飽和基礎上的綠色崛起。2011年,東莞作出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決策,以省委、省政府打造珠三角地區首個國家森林城市群為契機,堅持“工業反哺林業、生態促進轉型”,努力打造“國際制造名城、現代生態都市”,努力為共促生態文明、共建美麗廣東、共創珠三角生態發展新優勢添磚加瓦。
做好山水文章,為森林城市建設添綠塑魂
東莞1/3是山,1/3是水。早在1999年,東莞就提出建設生態綠城,從追求森林經濟效益轉變為生態效益,全面封山育林。從2003年起對國有、集體林場進行整治,建設了總面積達357.6平方公里的14個森林公園,并全部對外免費開放,還每年投入1200萬元優化美化森林公園。森林公園的建設,既有效保護了森林,又給市民提供了休閑場所,還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今年“十一”黃金周,全市森林公園共接待游客107.9萬人次。
在森林城市建設中,東莞注重用好水元素,以建設濕地公園為抓手,把林業建設和水系治理、水污染整治結合起來。截至2015年10月,全市建成濕地公園14個、總面積1400多公頃,形成了一批以濕地公園為主體的城市“綠腎”,并探索出多種不同的建設模式。
將建設濕地公園與推動基層發展結合起來。對鎮村河涌、灘涂等進行改造,大量種植水生樹木和花草,建設濕地公園,促進環境提升,帶動集體和農民增收。
將建設濕地公園與園區開發結合起來。對東莞生態產業園進行空間布局和綠地系統規劃,構建了多功能生態濕地群,優化了園區生態環境,有力促進了園區的招商引資和產業發展。2013年東莞生態園濕地景區成為珠三角首個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
將建設濕地公園與促進城市更新結合起來。通過“三舊”改造、河堤治理等手段,將位于市區的一些河道和灘涂改建為集濕地環保、景觀綠化等于一體的濕地公園,大大改善了城市景觀,吸引大量市民前往觀光旅游。
做好城的文章,為森林城市建設增景
東莞面積不大,但城市開發強度高。東莞積極創新思路,大力推進森林進城,讓森林的盎然綠意與城市的鋼筋水泥有機融合,使市民更好地感受到森林城市的綠色魅力。
縱橫交錯完善道路綠化網絡。在市內道路推廣植樹養花,形成高綠量、多物種、全覆蓋的道路生態景觀,打造出東莞大道、松山湖大道、水鄉大道、環莞快速等城市綠色名片,全市建成生態景觀林帶251.8公里,綠道穿城。
見縫插綠建設社區公園。積極推進森林進城、公園下鄉,把一些閑置地、三角地等充分利用起來,建成社區公園、街心公園,小公園內綠樹成蔭、花草相映。目前,全市共有休閑游憩綠地1287處,近3年累計新增222處。
積極探索園林市場管養。東莞是國內首個試水園林綠化管養市場化的地級市。市區、各鎮街中心區園林綠化養護基本實現100%市場化,養護成本比改革前降低10%到15%,養護質量明顯提高。
做好林的文章,為森林城市建設加力
為提高城市森林建設與管理水平,東莞結合實際,在體制機制上大膽探索創新,為林業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建立完善林業生態補償機制。市政府每年投入生態建設和保護資金超過2億元,各鎮街每年造林綠化資金不得低于財政支出的1%。2008年開始在省、市兩級財政對全市37.5萬畝生態公益林給予每年每畝40元補償的基礎上,再對全市31.5萬畝農村非經濟林地給予每年每畝100元補貼。
大力推進林場改制和轉型。將市屬6大國有林場全部改為公益性事業單位,與森林公園管理機構進行整合,由市財政保障人員經費。林場業務重點從原來相對單純的管林造林,逐步轉為森林資源培育保護與森林旅游管理。
全面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2011年,東莞按照“明晰產權、規模經營、生態補償、按股分利”的方針,針對各村(社區)的實際情況,探索推進了政府統一管理、統一經營、集體承包、股份合作等四種模式改革。大部分鎮村實現了林業分紅的歷史性突破,提升了集體經濟效益。
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東莞實現生態惠民、林業利民、綠色樂民。全市森林覆蓋率由新世紀初的30.6%上升至37.4%,森林活立木蓄積量年增長6%以上,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提高到17.3平方米。
森林城市建設也改變了客商對東莞傳統工業城市的印象。近3年,全市引進投資6億元人民幣或1億美元以上的重大項目近200個,全部投產后將釋放產值超過1萬億元。通過劃定占全市近一半面積的生態控制線,全部林地納入其中,強制性保護,控制線內結合環保標準提升項目建設門檻,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