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保護傘”比污染更可怕
由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省公安廳、省環保廳聯合組織開展的“利劍斬污”專項行動近日啟動,這在河北環保史上還是第一次。檢察機關將在專項行動中深挖細查破壞生態環境背后的職務犯罪,嚴肅查辦在項目審批、環境評價、環境監管、產能淘汰、污染治理等重點環節、重點崗位發生的貪污賄賂、失職瀆職等犯罪,鏟除利用職權包庇、縱容破壞生態環境犯罪和充當其“保護傘”的職務犯罪。
河北組織開展“利劍斬污”專項行動,表明了河北省對環境污染治理的決心,同時彰顯了對環境污染背后“保護傘”嚴肅查辦的明確態度,很是大快人心。
環境污染背后的“保護傘”問題,不僅是河北獨有,而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實問題。近年來,黨中央反復強調發展經濟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絕不能以犧牲人民的生命健康為代價。如今,科學的發展觀之所以在一些地方貫徹落實不下去,說穿了還是錯誤的政績觀作祟,地方保護主義成了污染企業的保護傘,環保執法部門要看地方領導的眼色行事,“貓不捉鼠”也成了一種潛規則。
“保護傘”問題背后的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畸形的發展觀、扭曲
的政績觀在作祟。為什么對于一些嚴重污染的企業,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不予過問,不按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辦事,及時制止,反而一味袒護和縱容,使污染企業變得膽大妄為?這無不凸顯唯GDP論在一些地方政府還有相當的市場,環境評價納入政府考核、重視“綠色GDP”只是一句空話。地方政府只注重GDP的眼前利益,而無視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充當污染企業的“保護傘”才是最大的罪魁禍首。
因此,污染“保護傘”比污染本身更可怕。“保護傘”背后是利益博弈下的配合,是“互惠互利”的心照不宣,是“權力吃污染大戶”的腐敗。杜絕污染企業的存在,原本是環保部門與企業之間的事,可現在在很多地方,卻演變成受害民眾無奈的抗爭。出現了嚴重后果,本該承擔失職責任的有關部門,卻成了“和事老”,最終是污染企業和受害民眾兩敗俱傷,而地方政府卻是永遠的贏家。
真正要擰緊企業污染這道閥門,除了整治污染企業外,更應該揪出背后的權力“保護傘”。否則“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也將會成為一句空話。為此,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利劍斬污”行動。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