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乳山成為“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在行動”生態修復典型
10年來,人們在大乳山綠化荒山近萬畝,種植各類喬灌木2200多萬株(墩),把這里打造成了擁有山、海、灘、灣、島、湖等景觀的生態園。本報記者攝
10年前的大乳山區域是一片荒山禿嶺和爛泥灘。資料圖片
編者按
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會不會對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產生影響?
山東大乳山濱海旅游度假區以自身的實踐對此做出了肯定的回答。10年前,這里是一片荒山禿嶺爛泥灘,而這里的人們秉持“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認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通過自己的努力,十年磨一劍,使這里變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樂園、人與人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人與社會和諧共融的幸福莊園。
《左傳》曰:如樂之和,無所不諧。建設生態文明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基礎和保障。綠水青山帶來了金山銀山,也增強了人們的幸福指數和社會的和諧。今天的大乳山,作為中國政府在巴黎氣候大會上推出的“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在行動”生態修復典型,登上了國際舞臺。大乳山的變化,成為對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就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好詮釋。
◆本報記者周雁凌季英德
陣陣海浪拍打著黝黑的礁石,群礁在浪花中時隱時現,這片保持著原始風貌的礁石,是山東省大乳山濱海旅游度假區敬畏大地母親、敬畏山水自然的最好見證。
站在湖心島的游船碼頭上,景區負責人劉新利指著這片礁石告訴記者:“當年建碼頭,施工方建議利用這片礁石建設,速度快、花錢少。可這片礁群是海灣重要的生態鏈,一旦破壞將無法修復,所以我們寧肯多花幾倍的價錢,也要留下這片礁石。”由于他的堅持,才有了我們眼前這浪花飛濺、貝滿礁石的景觀。
正是懷著敬畏之心,山東省威海市大乳山濱海旅游度假區10年來,秉持“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累計投資10多億元,綠化荒山近萬畝,種植各類喬灌木2200多萬株(墩),把一片荒山禿嶺爛泥灘,打造成了擁有山、海、灘、灣、島、湖獨特景觀的旅游勝地。
仰觀藍天白云,俯瞰碧海清波,呼吸新鮮空氣,品嘗天然美食,如今的大乳山,已經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樂園。
“做夢也想不到,10年前的窮山村現在能變得這么美。我沒事就愿意出去溜達溜達,周圍原來那用腳踩出的小道現在變成了寬敞的水泥路,環境好了,村民們也有賺錢門路了,手里也有錢了。”在核心景區中的西黃島村,記者見到了今年90歲的于清芝老人,她耳不聾眼不花,談起大乳山發生的變化,她如數家珍。
大乳山10年生態建設,不但綠了山川、美了村莊,而且讓群眾腰包鼓起來了,真正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爛泥灘變身生態樂園
10年種樹2200多萬株,建濕地治污水,構建起穩定的生態體系。生態環境的巨大改善,也增強了人們的環保意識
前不久,記者一行駕車來到大乳山,看見山上栽滿了松樹,滿山皆綠,海邊干凈整潔,三五游人不時經過。
沒有人能想象到,10年前,這里并不是現在這個模樣,而是荒山禿嶺、垃圾成堆的爛泥灘。
當年大乳山的建設者決定在這里開發生態旅游業時,人們戲稱他們不是“彪子”(方言“傻子”)就是“忽悠”。而他們卻看到了這塊集山、海、灘、灣、島、湖于一體之寶地透射出的絕佳美景。
2005年春天,頂著料峭的寒風,一支生態建設隊伍肩扛镢頭,手握鐵鍬,邁出了建設開發大乳山的第一步——生態修復。
進行生態修復并不是簡單地種上樹就行,而是要因地制宜選擇樹種。為此,建設者們運進大量種植土,挖塘蓄水,栽培各種可改良土壤的苜蓿、檉柳等地被植物。在植物立地條件得到改善的基礎上,開始了適地適樹的種植,實施混交林建設,增加植物的多樣性和植物的季相變化。
在樹種選擇上,他們選擇抗病能力強、生長旺盛的鄉土苗木為骨干樹種進行綠化,同時栽植漿果林為鳥類提供食物,創造適宜多種病蟲害天敵生存的環境,通過生物防治預防病蟲害的發生。10年間,他們先后綠化荒山近萬畝,種植各類喬灌木達2200多萬株(墩)。
為整治灘涂地和近海區域廢棄的養殖池,建設者們清挖外運污泥、垃圾,拆除堤壩,清除碎石,先后修復海岸和恢復沙灘3000多米、廢池筑島22個,引淡水改造鹽堿灘涂2000多畝。建設的800畝濕地在蓄存地表水的同時,還可以進一步降解污水處理廠的中水,既為綠化提供灌溉水源,又可營造美麗的湖溪景觀。
懷著對大自然的敬畏,堅守著進行生態保護、恢復自然的底線,這群生態建設者用10年時間,讓大乳山徹底變了模樣。
當年,當地政府把這幾十平方公里的山灣土地統籌收回,滿懷希望和信心地交給了他們,也時時刻刻關懷關注著他們。在景區最艱難的時候,威海市、乳山市各級黨委政府積極協調資金,幫他們修了路,通上了電,并給予了方方面面的幫助支持。當公司揭不開鍋的時候,當地鎮政府派卡車送來了糧食、蔬菜和食用油。
有了對建好生態家園這個信念的堅守,面對股東撤資連續7個月發不出工資的情況,他們挺過來了;面對住板房啃咸菜喝稀粥的困難以及房地產開發的巨額利潤誘惑,他們頂過來了。
如今的大乳山滿眼綠色,這里的植物種類多達數百種,動物種類也達幾十種。穩定良好的生態體系、海濱家園的巨大改善,受益最大的是生活在這里的村民,生態旅游不但開闊了他們的視野,人與自然的和諧涵養也提高了他們的素質。
去年剛剛卸任的大乳山景區西山村
原書記趙仁山對記者說:“景區沒開發前,這里的山上每年都發生火災,最大的一次連續燒了兩天兩夜。自景區大力綠化美化后,村民們現在上墳都自覺地不燒紙了,就怕萬一引起火災,F在村民不僅防火意識強,環保意識也很強,都自覺地保護景區的生態環境。”
趙仁山說,哪怕是花枝、果枝伸到自家窗下,村民們也沒有一個去折的;河里的白鷺、樹林里的鳥兒,大家都自覺去保護。
在村民們的精心呵護下,大乳山景區的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里。2015年,這里接待游客達50多萬人。
這份人與自然的和諧,也感染著外地來的游客。記者在這里隨便轉轉,看不到有亂扔垃圾的現象,一些游客邊走路邊把路邊的垃圾撿起來裝進隨手提的袋子里。呵護好這里的生態環境,已成為村民和游客們的共識。
環境改善促進人們和諧共處
開展生態修復,在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的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生活、思維方式,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
開展生態修復,在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的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在大乳山濱海旅游度假區,游客們交口稱贊的是這里的良好生態環境,而如果與當地的村民聊聊天,他們更樂道的是這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當了28年村書記的趙仁山,親眼見證了景區的巨變:“我們村從窮到富,全是沾了生態建設的光啊。”
趙仁山告訴記者,他家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看慣了荒山野嶺,一口人只有七、八分田地,僅能夠解決溫飽問題,“在生態環境改善后,從原來年人均收入3000元到現在17000多元,翻了5倍還多呢,這都是生態修復帶來的紅利啊。”
趙仁山說,最初聽說要在這里搞生態修復開發旅游,他是一百個不相信,認為是天方夜譚。為此他專門請來了乳山電視臺的記者,把村前村后錄了個遍:“不相信他們能把這地方建好,預計會越弄越糟糕,到時候我就把這個錄像拿出來,跟他們對質。”
讓這位村書記“走眼”的是,短短幾年內,村前村后的生態環境不僅越來越美,而且讓村民們換了個“活法”。而當時準備打官司對質用的錄像帶,卻成了今昔對照最好最真實的佐證。
“10年前,村子里經常有吵架罵街的,日子過得憋屈啊,F在村民們白天在景區里上班,晚上有的健身有的跳舞,生活環境變美了,手里有錢了,日子過好了,誰還去打架斗毆?”趙仁山告訴記者。
今年76歲的趙俊德,提起現在的日子就合不攏嘴:“我們這荒山禿嶺爛泥灘,現在變得山清水秀,我們這代人是享福了,子孫們也代代受益。村民們現在見面客氣著呢,多少年前鬧過矛盾的也和好了,大家都奔著好日子過。俺現在天天能見到外國人,有的村民還偷偷學起了普通話呢。”
生態環境的巨大改善,也吸引著那些當年想方設法走出去的村民。
姜家莊的姜雪君,學旅游管理專業的她畢業后留在威海市一家酒店做大堂副理,6年前她辭掉了待遇優厚的職位,回到村里挑起了景區酒店的大梁。
姜雪君告訴記者,原來村里可窮了,那時去一趟市里得大半天,路顛簸得厲害,拼命考出去離開這個窮地方,就是當時很多年輕人最大的愿望,“可現在這里的生態環境變好了,家鄉變美麗了,還有人與人之間的這份和諧,像巨大的磁鐵強有力地把我們吸了回來。”
當初和姜雪君一起考出去的一大批同學,現在也陸陸續續回到了大乳山這個美麗的山灣。姜雪君說,從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到今天歡迎各地游客來這里旅游,自己從心里覺得自豪,“景區里的員工們,從董事長到清潔員,同住宿舍樓,同吃大食堂,大家如同一家人一般。”
在圣母山頂廣場,記者見到了帶著父母從煙臺過來旅游的王女士,她告訴記者:“我老家就是大乳山的,早先這里是荒山野嶺,變成現在這樣的生態樂園,太不容易了。我們開了一個半小時的車過來看看,今昔對比,舊貌換新顏,不是親眼所見,根本就不敢相信。”
大乳山景區副總經理趙文波告訴記者,考慮到當地600多戶村民的利益,在進行生態建設時,大乳山決定讓村民參與進來。
“我們的原則就是讓當地百姓在這里安居樂業,盡享生態之美、生態之樂、生態之福。通過生態環境的改善,實現人與人和諧相處,這條路我們會越走越暢通。”趙文波說。
生態建設讓群眾共享生態紅利
建設生態文明,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就是讓群眾共享生態紅利,共享社會和諧發展成果
綠水青山帶來了金山銀山,在鼓起村民口袋的同時,也增強了人們的幸福指數,促進了社會的和諧。
村民們生活富裕了,手里有錢了,都
想著改善一下居住條件,可住在景區里,怎么改善?
寬敞明亮的三室一廳,面積有90多平方米,客廳茶幾上擺著切開的西瓜,窗外還曬著魚干。見到記者的到來,女主人辛鳳格外高興:“我嫁進來已經30多年了,原來住的是四間小草房,村里路窄,還坑坑洼洼的,這些年生態開發可把我們這里變了個樣,你看我們現在住的這個樓房多好。我們幾個老姐妹早上就在景區里轉轉,晚上就跳跳舞,一點不比城里人差。”
辛鳳住的是西黃島村新建的樓房,按以往說法應該是漁民新村,可這新村就建在景區內的海邊,而且位于正在建設的五星級酒店前面。
記者了解到,當時投資商不同意把新村建在五星級酒店前,說影響酒店的觀景。景區負責人劉新利說,當初改善村民的居住條件,他們堅持的一個原則就是一戶村民也不搬遷出景區,不改變村民的原有屬性。
“這塊地方是村民自己選的,靠近海邊,方便趕海捕魚。只要村民選中了這里,新村就建在這里。這些年的事實證明了村民的素質,我們有理由相信,村民絕不會給景區丟臉。”談起這件事,劉新利感慨萬千。
高大氣派的五星級大酒店與數棟村民樓并存,是生態文明帶來社會和諧的最好體現。
“我們村有170多戶、400多口人,像我住的房子都有100多年了,確實也該重新建了。村民們剛開始還擔心景區搞拆遷風暴,把我們趕到外邊去。沒想到不僅沒搬出去,還給了景區里最好的位置,現在蓋好了的新樓房大伙都盼著能早點搬過去。這里的生態開發,可是讓村民跟著享了福,每個村民每年可以領到6000多元的補貼,在景區工作的村民還另有一份收入,現在的生活真是有了奔頭。”西黃島村書記遲明雪對記者說。
為了讓村民生活更幸福,大乳山景區籌措資金100萬元,對駐地村部分道路進行了整修硬化,方便村民出行;在每個村里安放了垃圾桶,把村民產生的垃圾統一收集、處理,原來臟亂的村里變得干凈整潔;投入近百萬元修建了兩處海產品集散碼頭,支持駐地村的海產品養殖業,增加村民收入。
在大乳山,記者看到有黃色的標準校車開進來,一問才知道是前來接住在這里的孩子們上學的。
孩子們有標準的校車坐,老人們的待遇更高。每年重陽節,大乳山景區都把駐地各村80歲以上的老人請來,陪他們坐著電瓶車看看新景點,吃一頓長壽宴,臨別還為每位老人送上一份長壽賀金。重陽節臨近時,老人們都忙著去買新衣服、理發,就像小孩子盼著過春節一樣盼著九月九。
“我們的發展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讓群眾共享生態紅利,讓群眾融入社會發展,讓群眾共享社會和諧發展成果,激發人們的夢想和追求。”劉新利如是說。
記者手記
為了一個綠色的承諾
周雁凌季英德
一個個來自天南地北的人,一個個大學畢業生、部隊的轉退軍人,有的放棄了條件優厚的公職,有的放棄了職位不低的官位,有的放棄了悠閑安逸的城市生活,一頭扎進荒山野嶺,埋頭搞生態修復。十年酸甜苦辣,十年嘔心瀝血,圖什么,為什么?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記者的腦海里。
不是為名。這支生態建設鐵軍已經功成名就,他們轉戰濟南、貴州、海南等地,其生態修復的成果和良好的口碑,就是最好的證明。
不是為利。他們修復好的生態環境有那么多房地產老板盯著,22個擁有產權的小島令人垂涎,只要松松口,賺個幾十億輕而易舉。但他們堅守生態信念不妥協,背負上億債務不低頭。
到底是為什么?
讓大乳山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在神奇的北緯37度線上留下美麗景觀,這是他們一個綠色的承諾。
為了兌現這個承諾,他們在料峭的春寒里镢刨鍬挖,種下了一棵棵綠色的希望;他們用網篩一寸寸地將原來受到污染的沙子過濾洗凈,恢復了海岸線的潔凈;他們在股東撤資連續7個月發不出工資的時候,住板房啃咸菜,沒有一名員工退縮逃避,沒有一個工程隊望風撤離……
這些倔姑娘硬漢子,這支生態建設鐵軍,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一直堅持生態信念的精神、一直嚴守生態底線的英雄氣概,讓記者突然想起了人們盛贊的沙漠胡楊,面對各種挫折,依然頑強不屈、堅韌不拔。
在生態修復的進程中,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道路上,國家需要這樣的精神,民族需要這樣的氣概,社會更需要這樣的人。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