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的“廣州經驗”
廣州市垃圾分類的最大創新是建立垃圾處理收費與政策激勵并行機制。圖為廣東省廣州市淘寶再生資源回收連鎖經營有限公司廢木回收分類垃圾桶
崔煜晨攝
◆本報記者崔煜晨
據環境保護部發布的《2015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統計,2014年,全國244個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超過1.6億噸(不包括循環利用價值較高的再生資源)。其中,廣東省產生量1860萬噸,廣州市產生量430.2萬噸(回收再生資源總量約250萬噸)。
面對“垃圾圍城”的難題,經過幾年的探索,廣州正在用實踐給出答案。目前,廣州每天需要處理生活垃圾約2.26萬噸,近1/3的垃圾實現了分類回收,新的終端處理設施建設正在順利推進。在日前舉行的第一屆城鄉垃圾分類與低值可回收物資源化利用研討會上,“廣州經驗”引起與會者廣泛關注。
“生活垃圾若能夠積極分類,廣州每天至少能減少2000噸生活垃圾。”廣州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說。2015年4月,廣州成功創建成為全國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9月1日實施新修訂的《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規定》,標志著廣州生活垃圾分類進入了規范化、法制化軌道。
廣州市城市管理委員會主任危偉漢介紹說,經過多年努力,廣州市垃圾分類政策法規制度體系正在健全完善,制定了出臺政府規章《廣州市餐飲垃圾和廢棄食用油脂管理辦法》、《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規定》,以及《廣州市購買低值可回收物回收處理服務管理試行辦法》等規范性文件和指引。
目前,廣州明確了生活垃圾處理原則和技術路線,確定了“能賣拿去賣、有害單獨放、干濕要分開”的生活垃圾分類原則,將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物、餐廚垃圾(有機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等四大類,并努力構建“居民可接受、財力可承受、面上可推廣、長期可持續”的垃圾分類體系。
為此,廣州市政府在政策支撐的基礎上,通過多項措施,促進垃圾分類。
首先,源頭控制,要求凈菜上市和執行限塑令。廣州各相關職能部門將推進凈菜上市普及度,讓食材中不可食部分避免流入市場,經清理后直接送生化處理廠,減輕市民分類負擔。而制定更嚴格的限塑令,也有利于垃圾減量。
第二,推進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居民在家中做好前端分類,然后在規定時間里自行拿到垃圾分類點投放,是目前廣州正在普遍推行的垃圾前端處理模式。
據統計,截至2015年6月底,全市開展“定時定點”分類投放模式的社區達到781個,參與“定時定點”分類投放人口占全市社區人口的46.16%。
第三,優化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收運體系,多渠道補貼參與分類企業和環衛工人。廣州市建立了新的收運體系,改混合收運為分類收運。由政府出資購置454臺餐廚垃圾專運車和有害垃圾專運車,優化分類收運線路704條,升級改造壓縮站91座,對開展垃圾分類的社區實行分類收運。
為促進低值可回收物處理行業發展,廣州市已出臺相關企業每處理1噸低值可回收物,補貼90元的政策。同時,將進一步補貼參與二次分揀的環衛工人。
《廣州市創建國家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實施方案》提出,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生活垃圾處置利用,垃圾分類投放、運輸和處理將全部面向社會資本開放。“政府搭臺、企業唱戲”,逐漸涌入的市場力量撬動著垃圾分類處理的新變革。目前,廣州市已經引入第三方企業實施垃圾分類,進行模式創新。
研討會上,專業人士認為,廣州垃圾分類的最大創新是建立垃圾處理收費與政策激勵并行機制。據介紹,在參與垃圾分類處理的第三方企業可能從三方面獲得收益:一是通過回收、利用垃圾(廢品)獲得收益;二是政府給予財政補貼,幫助企業解決一定的運行經費;三是政府開展垃圾減量評估后,將垃圾處置費用按一定比例返還給企業。
以廣州市荔灣區為例,通過組織再生資源回收公司“收編”收購廢品的人員,到社區、住戶家庭收購回收物品,保證居民家庭產生的可回收物“能賣拿去賣”,在垃圾分類市場化道路上取得成效。
通過低值可回收物資源化利用帶動社區垃圾分類試點的模式,廣州垃圾分類延伸出一條多方共贏的產業鏈條——回收企業與街道、社區、物業小區、環衛站等機團單位進行回收對接,居民分類后將低值可回收物按市場價賣給環衛工,環衛工收集或進一步分類低值可回收物后賣給回收企業以增加收入,企業拿到穩定的回收資源進行持續運作,街道實現了垃圾排放減量。
此外,從2014年開始,廣州市在部分城區開展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工作對接,由供銷合作社企業進行市場化收購,利用城市管理收運系統運輸低值可回收物,費用由回收企業與政府共擔。
目前,廣州構建了“定點回收——集中儲運——分選清洗——廠商利用”的廢玻璃回收循環利用模式,累計年處理能力達20余萬噸;建成4個廢木質回收處理中心,覆蓋5個行政區,年回收處理能力超過20萬噸。
在廣州市淘寶再生資源回收連鎖經營有限公司,記者看到了廢木回收處理中心、廢舊家具資源回收處理中心和白云區園林廢棄物試點項目。目前,淘寶公司已全面鋪開廢玻璃、廢木、大件廢舊家具、園林廢棄物等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處理工作,初步形成了集回收、無害化處理、加工、產品銷售和服務于一體的低值可回收物產業鏈條。
廣州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向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過去一年,廣州全市回收再生資源總量約250萬噸,其中僅廢玻璃、廢木料兩項就達15萬噸。廢玻璃、廢木料的處理,相比垃圾填埋的開支,節約處理費超過千萬元。
“以前都是在街邊遇到或打電話,讓人來收廢舊家具等,現在像打車軟件一樣方便快捷,能隨時預約上門回收,回收人員態度也很好。”黃花崗街道的一位居民介紹說。
2015年6月25日以來,廣州黃花崗街、東山街等4個街道引進一款垃圾回收軟件——手機APP“92回收”。在手機上安裝這一APP可以用其下單,在地圖上1公里范圍查找回收人員,并查詢其個人信息。
黃花崗街區莊社區的回收人員也表示,居民客戶足不出戶就能在線發布回收信息,他們可直接“搶單”,十分方便。
在“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全民參與”的廣州垃圾分類可持續發展模式中,技術的創新正在涌現,物聯網和大數據管理等新技術被應用到垃圾分類處理中。
廣州綠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許浩介紹說,開發這款APP的主要目的是解決大中型城市“垃圾圍城”的困局,目前不到一個月,廣州的已有超過1000個用戶。
據介紹,這款APP實行積分制,市民每天早晚兩次參與“定時定點”垃圾分類投放,并由督導員進行檢查垃圾干濕分類的質量,如果合格的話,會獲得相應積分獎勵。
“市民一個月最高可獲得50元的代金券獎勵。”許浩說,回收人員每次接收市民訂單,成功完成獲得好評,也會獲得相應的積分獎勵。
廣州市城管委主要負責人介紹,廣州將爭取在2016年率先建成全國首個多功能、資源共享、管理高效的垃圾分類大數據管理平臺,推動廣州垃圾分類跨越式發展。
在廣州市西村街垃圾分類促進中心,一個以“指揮大腦”為核心的數據云端正在建設。負責這一項目的廣州市分類得環境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楊靜山介紹,促進中心把西村街787個垃圾產出點分為69個類型,可逐步有針對性地獨立回收,不斷減少流入環衛收運系統的垃圾種類和數量。
研討會上,專家認為,垃圾分類大數據、云平臺的建立,能夠對諸如垃圾成分、分類習慣、資源流向、價格走勢等基礎數據進行分析梳理,有效實現對廣州垃圾分類全過程的精準監控與科學調控,有利于推動“城市礦產”交易平臺的建設。
解決“垃圾圍城”問題,除居民從源頭分類減量,還需建設高效的終端處理設施。據廣州市城管委通報表示,廣州正按規劃積極推進5座資源熱力電廠、1座填埋場、3座餐廚垃圾處理廠等項目建設。
在廣州市第一資源熱力電廠二分廠(原李坑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記者了解到每天有2250噸垃圾在此焚燒處理,每年發電量約為2.7億度,實現了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
據了解,廣州市目前正在全面實施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規劃,推動資源熱力電廠、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餐廚垃圾處理廠建設,正在全力建設可持續、高品質解決生活垃圾出路問題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區。
預計到2017年,廣州將具備每天焚燒發電處理垃圾1.4萬噸的能力,廚余垃圾處理能力2200噸、低值可回收物每天回收8000噸,合技總共2.42萬噸。
其中,垃圾焚燒發電包括已建成運營的廣州市第一資源熱力電廠一分廠和二分廠(白云李坑一期和二期,共3000噸/天),正在施工中的廣州市第四資源熱力電廠一期(南沙大崗,2000噸/天)、第六資源熱力電廠(增城碧潭,2000噸/天)、第七資源熱力電廠(從化潭口、1000噸/天),正在進行前期工作即將開工的第三資源熱力電廠(蘿崗福山,4000噸/天)及第五資源熱力電廠(花都鯉塘,2000噸/天)。
除焚燒發電設施,針對生活垃圾中占比較多的餐廚垃圾,廣州也將興建現代化處理設施。目前,位于黃埔區大田山,日處理餐飲垃圾200噸的廣州餐廚廢物循環處理廠已建成并試運營;到2017年,廣州還將在李坑、福山各興建一座處理能力分別為每天1000噸、3200噸的餐廚垃圾生化處理廠。
能賣就賣、有害單放、干濕分開
多渠道補貼參與分類企業和參與二次分揀的環衛工人;企業每處理1噸低值可回收物,補貼90元
引入第三方可三方面受益
在部分城區開展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工作對接,由供銷合作社企業進行市場化收購,利用城市管理收運系統運輸低值可回收物,費用由回收企業與政府共擔
利用互聯網打通最后一公里
手機APP調動全民參與積極性,互聯網平臺精準監控垃圾分類全過程
集中上馬終端處理設施
建設資源熱力電廠、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餐廚垃圾處理廠,以及循環經濟產業園區,預計到2017年,具備每天2.42萬噸生活垃圾處理能力
相關鏈接
港澳垃圾分類處理的啟示
澳門、香港在垃圾分類處理的很多方面都值得內地學習,如垃圾處理實際操作方面相對簡單容易、垃圾處理支撐體系建設方面超前規劃、發揮社會團體作用等。
香港、澳門兩地根據各自實際情況制定了全面的中長期垃圾分類處理發展規劃。在規劃引領下,香港推動了家居廢物源頭分類計劃(2005年)和工商業廢物源頭分類計劃,建成了占地300畝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環保園和3座總庫容13.5萬噸的新界堆填區(填埋場)。目前,香港環境局正在按法定程序推進人工島焚燒處理設施建設。
澳門建成投產了設計處理能力1728噸/日(兩條生產線,一用一備)的垃圾焚燒發電廠,垃圾處理設施的超前規劃及按部就班建設,確保兩地垃圾處理可持續發展。
香港垃圾處理形成以源頭分類為抓手的回收利用和填埋處置并重的垃圾分類處理體系,澳門則以焚燒處理為中心。此外,兩地注重不斷提高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與營運水平,注重作業規范和管理。
比如,推行垃圾分類物業管理者責任制。香港家具廢物分類和工商業廢物分類都由物業管理者組織,充分發揮物業管理者的作用。香港垃圾桶配置體現了屬地管理者負責原則,例如公共場所的垃圾桶所由政府相關部門配置,如馬路、公共廣場等公共場所的垃圾桶由食物環境衛生署配置,免費開放的休閑場所(如淺水灣沙灘)由康樂及文化食物署配置等。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