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應急讓公眾不再“談核色變”
30臺核電運行機組、24臺在建,數萬家涉核的企業、電站、醫院、科研院所……隨著核能核電在我國的廣泛應用,核應急核安全日益引發社會關注。如何守住核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我國的核應急安全能力究竟怎樣?能不能讓百姓放心?
2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的核應急》白皮書,這是中國涉核領域首部白皮書,全書共1.2萬字,確定了中國核應急基本方針和基本原則。
我國全面推進核應急體系建設
白皮書指出,中國高度重視核應急的預案和法制、體制、機制建設,通過法律制度保障、體制機制保障,建立健全國家核應急組織管理體系。
2014年3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海牙核安全峰會,首次提出理性、協調、并進的中國核安全觀,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按照習近平主席重要思想要求,我們不斷強化底線思維,堅持問題導向,樹立憂患意識,敢于責任擔當,始終致力于人類核能安全應急事業,不斷把核應急工作提高到新水平。”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國防科技工業局局長許達哲說。
近些年,我國核應急體系建設穩步推進:發布了新版《國家核應急預案》,不斷完善修訂各級各部門各單位預案;形成了國家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標準規范、技術導則于一體的核應急工作法律法規標準體系;頒布《國家安全法》,積極推進《原子能法》《核安全法》立法工作……“我們正在組建由320人組成的中國核事故應急救援隊,主要承擔復雜條件下重特大核事故突擊搶險和緊急處置任務,并可參與國際核應急救援行動。同時建立數十支國家級專業救援分隊。”許達哲透露。
“核事故應急是涉及場內場外聯合行動、專業技術與社會管理相互協調、營運單位與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相互配合的復雜系統工程。”國防科技工業局核應急安全司司長姚斌說,目前我國的核應急管理在國務院領導下,形成了國家、省(區、市)、核設施營運單位三級管理體制。國家成立了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由國防科工局牽頭,國務院和軍隊機關共27個部委組成。進入應急響應時,國務院會成立國家核事故應急指揮部,統一領導、組織協調全國的核事故應對工作。
我國發生重大核事故的概率接近“不可能”
發展核電50年來,我國保持了良好的安全紀錄。目前我國核電站發生放射性物質大量泄漏事故的概率已低至每堆年10-6的水平。從統計學的角度看,概率達到10-7就等同于不可能發生。
白皮書指出,中國參照國際先進標準,汲取國際成熟經驗,結合國情和核能發展實際,制定了控制、緩解、應對核事故的工作措施。“按照‘縱深防御’的理念,核電廠設置五道防線。核應急響應行動主要采取事故緩解與控制、輻射監測和后果評價、人員放射性照射防護、去污洗消和醫療救治等九方面措施,最大程度保護公眾、保護環境、維護社會秩序和國家安全。”姚斌說。
在未來的核電建設中,第三代核電技術無疑將成為主角,與第二代相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與經濟性,具有預防和緩解嚴重事故的能力,主要機型有美國的AP1000,俄羅斯的WER,法國的EPR,中國自主研發的“華龍一號”和CAP1400。“假如遇到類似福島核事故震級的地震,‘華龍一號’完全能夠抵御。”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邢繼告訴記者,“華龍一號”滿足國際最高安全要求,全面貫徹了“縱深防御”的設計原則,設置了較完善的嚴重事故預防和緩解措施,甚至在很多安全指標上還超越了現有三代核電技術的要求。
加強核應急公眾宣傳必不可少
白皮書表示,中國高度重視核應急演習演練,切實加強專業培訓,注重公眾溝通。我國發布了《核電廠核事故應急管理條例》《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突發事件應急演練指南》等規章,明確規定國家核應急演習的方針原則、組織機構、內容形式、分類頻次等。
“核安全有多道防線,核應急是最后一道。”許達哲表示,核應急考慮最多的就是公眾的安全和疏散,要用創新的理念、安全可靠的標準、先進成熟的技術和裝備來保證事故不會發生。
“我們每年都要組織各種形式的核應急演習演練,2015年6月組織實施的‘神盾-2015’國家核應急聯合演習,有19個省(區、市)核應急力量投入演習,參演規模達2900人。”許達哲說,要重視核應急公眾溝通和信息發布,在公開透明、客觀真實、權威可信、科學通俗的原則下,開展核應急集中宣傳活動。
核能是我國未來可持續能源體系中的重要支柱,但公眾對核電安全知識的了解以及接受程度都不容樂觀。“要通過大量的科普活動,使公眾對核電有全新認知,以此來提高公眾信心。要從普及知識開始,以體驗參與為過程,全行業持續努力,最終實現公眾接受。”環保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副總工程師陳曉秋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