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時尚養豬場推動小流域治理 講述不得不說的“秘密”
小流域治理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農田整合和水利建設,也不是簡單的截污,而是區域環境的綜合系統治理,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由物及人,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領域,形成區域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2014年底,廈門把小流域綜合治理作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五位一體”全面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和平臺,選擇海滄區過蕓溪、集美區后溪這兩個小流域作為全市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綜合推進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產業發展和百姓致富——通過邀請經驗豐富的中山大學規劃團隊深入流域全線,以問題為導向,統籌“山、水、田、林、路、村莊和產業”各要素,進行全面整體規劃,并堅持多規合一,以規劃為統領,因地制宜實施“一河一策、一段一策”推進治理。
在海滄過蕓溪和集美后溪示范段治理探索取得成功后,廈門市推出了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方案,計劃利用三年時間基本完成全市九條溪流的綜合治理,努力將廈門建成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典范城市。
【現場】嘉燁興生態養豬不得不說的“秘密”
今年春節前舉辦的第八屆廈門名優特農產品展銷會上,一家成立5年卻至今還未實現盈利的農業企業獲得了政府部門的“站臺”——同安區農林局副局長陳育才說,“這家企業不容易,它作為樣板很值得推廣。”更令人感到好奇的是,在生豬退養政策異常嚴格的今天,這家名為嘉燁興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生豬養殖企業究竟憑什么“逆流而上”獲得部門的支持?上周,記者在位于同安區五顯鎮四林村的嘉燁興養殖基地內找到了答案。
事實上,從外觀看,嘉燁興養殖場的硬件設備并不見得有很大優勢,但是,走進豬場的人卻很容易發現這里與其他豬場最大的區別,那就是空氣中幾乎沒有異味,豬圈內也不見污水橫流,豬群又拱又翻的不是臟兮兮的污泥,而是看上去十分干燥清爽的“黑土”——這就是嘉燁興養豬的“秘密”。
公司相關負責人李鑫凱告訴記者,這些“黑土”的真身是食用菌廢料,也就是栽培完金針菇后剩下的菌渣。過去五年來,嘉燁興的研發團隊反復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搜集購買菌渣,通過添加鋸末、發酵菌種等輔助材料,將其發酵成有機墊料。豬在豬舍里吃喝拉撒,墊在豬舍地面上的有機墊料好比一塊“吸水布”,能將所有排泄物在24小時內完全降解,這也就是豬場不排放養殖污水的原因。“墊料用完不是扔掉,它還能再產生效益。”李鑫凱說,排泄物與有機墊料充分混合后又經二次發酵,就形成了最優質的有機肥料。企業再將有機肥料進行二次銷售,價格是當初收購菌渣時的3倍多。
而對一般消費者而言,令人聞之色變的食品安全問題也迎刃而解。李鑫凱說,豬的糞便尿液中如果含有抗生素,將導致有機墊料中的微生物死亡,這不僅無法實現零排放,而且原本可以作為有機肥料進行銷售的墊料也會徹底報廢,反而得不償失。因此,嘉燁興出產的豬不用抗生素,但要保證豬“身強力壯”,就要給它們喂食一些“保健品”,比如用山楂、甘草等熬成的助消化湯劑。
這套由生豬養殖企業自主研發的“生態零排放無抗生素生豬養殖技術”究竟有多牛?數據很能說明一些問題。據測算,采用嘉燁興零排放發酵床養殖生豬技術,3000頭豬一年可節省32850噸水,32850度電;可節省600畝用于消納豬糞的土地;可減少2000立方米的農林業下腳料廢棄物,還減少氨氣的排放和蚊蠅的孳生,同時轉化成1000噸有機肥。2015年,該技術被列為科技部《星火計劃》國家重點推廣項目。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