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地球深處的清潔能源
地熱作為清潔環保的新型可再生能源,具有資源儲量大、分布廣、利用系數高等特點。大力發展地熱等清潔能源,對于調整能源結構、實現非化石能源目標,推進節能減排均具有重要意義。
環球地熱帶分布示意圖
2016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重拳治理大氣霧霾,提高清潔能源比重。我國地熱資源豐富,有專家認為,在有條件的地區充分利用地熱發電和供暖,可顯著改善能源結構,有效緩解冬季霾污染的不利狀況。
清潔高效的地熱能
地球是一個龐大的熱庫,蘊藏著巨大的熱能,通過火山爆發、巖層的熱傳導、溫泉以及載熱地下水的運動等途徑,將熱能送向地表。
地熱資源是指能夠經濟地被人類利用的地球內部的地熱能、地熱流體及其有用組分。利用時不會產生CO2、SO2等污染氣體,排放幾乎為零,可維持對環境最低水平的影響。
地熱能不僅清潔環保,而且利用效率較高,地源熱泵依靠1kW的驅動能(電力)能帶出2.5kW的淺層地熱能。地熱發電平均利用效率高達73%,是太陽光伏發電的5.4倍、風力發電的3.6倍。
按照溫度,地熱資源可分為3類:溫度大于150℃的地熱以蒸汽形式存在,叫高溫地熱;90℃~150℃的地熱以水和蒸汽的混合物等形式存在,叫中溫地熱;25℃~90℃的地熱以溫水、溫熱水、熱水等形式存在,叫低溫地熱。高溫部分供地熱發電利用,低溫部分用于供暖和制冷。
按埋藏深度,地熱能也可分為3類:200米以內的為淺層地溫能;200米~3000米的稱為常規地熱能;3000米~10000米的稱為干熱巖或增強型地熱。
我國淺層地溫能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高。截至2014年,全國利用淺層地溫能的建筑物面積已達3.6億平方米,相當于每年節約標準煤約67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500萬噸、二氧化硫10.68萬噸。
我國中低溫地熱資源豐富
據估計,儲存于地球內部的熱量約為全球煤炭儲量的1.7億倍。當然,地熱資源不可能全部被開采和利用。
就全球來說,地熱資源的分布并不平衡,高溫地熱資源基本上沿大地構造板塊邊緣的狹窄地帶分布,形成了著名的4個環球地熱帶(見上圖),即環太平洋地熱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熱帶、紅海——亞丁灣——東非裂谷地熱帶和大西洋中脊地熱帶。
高溫地熱多存在于地質活動性強的全球板塊的邊界,即火山、地震、巖漿侵入多發地區,如著名的冰島地熱田、新西蘭地熱田、日本地熱田等。
我國高溫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滇、藏、川西一帶及臺灣地區,如西藏羊八井地熱田、云南騰沖地熱田等。
我國主要以中低溫地熱資源為主,廣布于板塊內部的大陸地殼隆起區和地殼沉降區。東南沿海地熱帶是地殼隆起區溫泉最密集的地帶,主要包括江西東部、湖南南部以及福建、廣東及海南省等地。在板塊內部地殼沉降區,則廣泛發育了中、新生代沉積盆地,如華北、松遼、四川、鄂爾多斯、渭河盆地等,這些盆地蘊藏著豐富的中低溫地熱資源。這類資源又往往與油氣或其他礦產資源如煤炭等處在同一盆地之中。
地熱資源利用分為直接利用和發電兩種方式。其中,直接利用主要用于供暖、制冷、醫療保健、溫泉洗浴、旅游、水產養殖、溫室種植等方面。
我國地熱資源直接利用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在利用方式上,形成了以西藏羊八井為代表的地熱發電,以天津、陜西、河北為代表的地熱供暖,以沈陽為代表的淺層水源熱泵供熱制冷,以大連為代表的海水源熱泵供熱制冷,以北京、東南沿海為代表的療養與旅游,以及以華北平原為代表的種植和養殖的開發利用格局。
專家觀點
科學利用將助力霧霾治理
專家認為,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地熱資源,使之取代部分燃煤鍋爐供暖,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生態優勢,是實現削煤減碳、治霾減排的有效路徑。
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會同京津冀3省(市)國土資源部門編制的報告《支撐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地質調查報告(2015年)》顯示,京津冀蘊藏豐富的地熱資源,規劃區13個地級以上城市淺層地溫能每年可開采熱量折合標準煤9200萬噸。若采用熱泵系統開發利用淺層地溫能,可實現建筑物夏季制冷35億平方米,冬季供暖29億平方米。
目前,京津冀地區采用淺層地溫能供暖制冷面積8500萬平方米,占全國利用淺層地溫能供暖制冷總面積的20%,是我國淺層地溫能開發程度最高、用于建筑物供暖制冷規模最大的地區之一。
實際上,天津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已走在世界前列,技術上先后攻克了基巖和孔隙型熱儲回灌兩大世界性難題,有效緩解了熱儲層壓力持續下降的問題。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地熱供暖小區及公共建筑達340個,地熱供暖面積達到2503萬平方米,占全國地熱供暖總面積的40%。地熱利用年節約標準煤32.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7.5萬噸。
淺層地溫能和水熱型地熱資源是京津冀地區可持續開發的重要清潔能源,若加大科學利用力度可在治理大氣污染行動中發揮重要作用。
政策建議
加大技術應用扶持推廣力度
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為地熱產業的發展帶來重大機遇。2014年6月,國家能源局、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出通知,提出近中期發展目標,要求各地“近期地熱能開發利用規劃以淺層地溫能供暖(制冷)、中深層地熱能供暖及綜合利用為主,具備高溫地熱資源的地區可發展地熱能發電。遠期發展中溫地熱發電和干熱巖發電,并提高地熱綜合利用水平。”
地熱能行業產業鏈長,地質勘探、產品研發、制造、系統設計安裝、售后服務等涉及面廣,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目前,我國地熱資源勘探和開發利用程度較低,存在著前期投入不足、核心技術薄弱、國家配套扶持政策缺乏、地熱尾水回灌比例偏低造成環境污染、過度開采造成地面沉降或塌陷等一系列次生地質災害、資源管理體系不健全等現實問題,制約著地熱產業發展的進程。
專家建議,國家在技術研發、資源合理利用以及市場準入等方面制定相關政策。如建立國家級地熱產業核心技術研發平臺,并依托示范項目加快地熱能利用關鍵技術產業化進程;盡快啟動干熱巖勘查開發利用示范工程建設;制定優惠政策,推動地熱產業步入快速發展軌道;盡快出臺全國性的地熱資源管理法規,以推動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的法制化管理。同時,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逐步形成開發有度、市場有序的良好局面。
相關鏈接
“無煙城”雄縣
河北省雄縣境內地熱資源豐富,是華北地熱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分布面積廣,其中基巖熱儲面積320平方公里,占縣域總面積的61%;儲量大,地熱水儲量達821.78億立方米,熱能相當于66.3億噸標準煤;埋藏淺,便于開發利用;溫度高、水質優,且富含多種微量元素,達到“國家醫療熱礦水標準”。
2006年,被中礦聯、國土資源部命名為“中國溫泉之鄉”稱號后,雄縣人民政府于2009年與冰島及中石化專門從事地熱開發的企業簽訂戰略協議,引進先進技術,開發地熱集中供暖,開創了“政府主導、政企合作、技術先進、環境友好、造福百姓”的科學、先進、規模化開發的“雄縣模式”,具有重要的推廣意義。雄縣地熱資源開發CDM通過了國家發改委審核,于2013年8月在聯合國注冊。
目前,雄縣共開鑿地熱井78眼,城區地熱供暖面積達270萬平方米,占集中供暖總面積的92%,年替代標準煤9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8.99萬噸、二氧化硫0.48萬噸、粉塵1.19萬噸,極大緩解了清潔能源供應緊張的局面,有效改善了城市空氣質量。
羊八井地熱電廠
西藏自治區所處的地理位置恰好是地中海——喜馬拉雅地熱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地熱資源。羊八井地熱電廠位于拉薩市西北當雄縣境內,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熱發電廠,也是國內裝機容量最大、西藏目前唯一一所正在運行的成熟利用淺層地熱進行工業性發電的地熱電廠。截至2014年年底,羊八井地熱電站累計發電30.6億千瓦時,折合標準煤約95萬噸,減排CO2約260萬噸,為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做出了積極貢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