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為西安治霾把脈開方 關中聯手治污方能奏效
陜西省西安市近日召開空氣質量分析研判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為西安治霾把脈開藥方。
與會專家認為,造成西安霧霾天氣的污染物,有相當一部分與關中地區整體污染相關,西安治理污染有時獨木難支,必須與周邊城市聯防聯控。
特殊地形和氣候造成污染物難擴散
1月1日~3月15日,西安市城區霧霾天氣共61天,其中霾54天,霧7天。降水也較常年同期偏少近五成。
西安市氣象局首席預報員畢旭表示,今年西安霧霾天氣多發,除與氣象條件有密切關系外,也與關中地區特殊地形及特殊地形下形成的氣候背景有關。
關中以北是黃土高原,南邊是秦嶺,造成“盆地”中的大氣處于穩定狀態。而近地層盛行東風和東北風,也就是說,沿喇叭口逆向吹風,且常年風速較小;中高層常年盛行西風,容易將周邊的塵埃吹入,增加PM10濃度。
近年來,關中地區大氣邊界層高度從920米降低到不足700米,使得大氣擴散污染物的能力降低。尤其是秋冬季節,西安地區邊界層高度一般只有550米左右,抑制了大氣垂直交換,地面污染物堆積,容易形成霧霾天氣。
暢通“城市風道”增強擴散能力
關中地區存在大氣污染條件下的“空氣壓縮”效應。大氣污染越重,邊界層的高度越低,冬季和春季更為明顯。這種情況下污染無法自身“解除”,只有在冷空氣入侵產生有效降水時,才能打破平衡,隨后又開始新一輪循環。可見,風是影響大氣污染物擴散的重要條件。
據統計,2000年以來,西安平均風速比上世紀90年代減小了0.3米/秒,而西安城區靜風出現頻率為28%,約102天。風速減小,靜風頻率高,不利于大氣污染物的擴散稀釋,易在城區和近郊區周邊積累。
西安城市主導風向低層為東北風。畢旭建議,城市建設需依托主導風向暢通“城市通風道”。在西安城市規劃與城市建設中重視“風道+功能分區+道路系統+綠地系統+景區”,增強城市污染物擴散能力。應避免在西安地區上風方向建設高排污企業,防止二次污染。
陜西省氣象臺所長余興也表示,依主導風向暢通“城市通風道”,增強城市污染物擴散能力,可以在夏季給城市降溫,在冬季給城市減霾。
城市群要聯防聯控治污染
“3月18日早晨,西安空氣質量還不錯,中午一下子成污染了。在污染源排放量大體相同的情況下,怎么會變化這么大?”中科院地環所所長曹軍驥說,經過監測,原來是一股東北風以7米/秒的速度輸入,將污染物直接帶了進來。
“對于這樣的污染,城市防不勝防。”曹軍驥說。
據介紹,近30年,關中地區主導風向為偏東風,使關中地區外部輸送污染物占本地污染物總量的20%~30%,這些因素都是不可控的。就整個關中區域來說,僅靠西安市對這些污染源進行治理,對改善區域整體空氣質量而言,獨木難支,作用有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授張承中表示,西安治理霧霾要見成效必須與周邊城市聯防聯控。城市與周邊城市之間如果不能整體協同防治污染,就會互相影響。最好在環境監察、監測方面落實統一標準、同步實施的政策和措施。
長安大學教授鄧順熙也表示,關中霧霾治理必須形成共同體系,繼續以大西安為重點,依托關中城市群規劃,依據西安城市氣候特征,與渭南、咸陽、銅川及寶雞等城市聯合,在西安城市上游和城市周邊加強大氣污染的聯防聯控,在省、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對大型項目、重點規劃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和環境影響評價。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