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飲一江水 共擔一份責
本報訊 記者張磊 呂立勤 欒笑語報道:近日,《經濟日報》采訪組前往湖北,沿著1000多公里的長江岸線,對宜昌、荊州、黃石、武漢等地進行調研采訪。
湖北省地處長江中游,在長江經濟帶建設、長江生態保護中處于特殊位置,負有特別責任。中央做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重要戰略決策后,湖北迅速響應,省委書記李鴻忠表示,“我們一定要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認識湖北在長江經濟帶建設、長江生態保護中的使命和責任,切實把‘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這一戰略定位貫徹落實好。”
近年來,湖北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啟動實施主體功能區、生態省建設等重大規劃,加快推進“綠滿荊楚”行動。五年間,森林覆蓋率達到41.2%;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處理率分別達到90%和96%;農村安全飲水人口普及率達96%以上;單位GDP能耗五年累計下降22%左右,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計下降20%。一批生態工業園區、再生資源基地加快建設,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荊楚大地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引發當地干部群眾的強烈共鳴。
“長江的生態大保護是對我們最大的幫助,不把生態保護好,我們的經濟就無法發展!”宜昌三斗坪鎮黨委書記望華有感而發。生態保護給三斗坪鎮帶來的紅利正在發酵,全域旅游、產業扶貧、全民創業和居民素質提升等綜合效益,真實發生在這里的百姓身邊。
荊州林業局局長魏昌松由衷感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變了,我們工作的方向就更明確了。”
礦冶業曾是黃石鐵山區的主導產業,區委書記胡楚平說:“我們必須摒棄唯礦獨大的思維,走依托資源到超越資源的發展新路。”他說,“你們下次再來,鐵山的風景定會大不一樣。”
“綠色決定生死”。湖北這個“長江之腰”,正在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強壯自身發展新的有力支撐。
宜昌作為三峽庫區所在地,下大力氣保護三峽這個重要生態屏障。禁絕水面網箱養殖,加強植被保障水土,探索流域綜合執法……一系列舉措扎實有力,使宜昌水土流失面積由20年前的12028平方公里下降到現在的4800平方公里。
荊州地處長江中游洞庭湖區北端,水域面積大,護水的責任也大。他們果斷放棄高污染、高耗能項目,下大力氣治理污染壓力大的印染、日化工業,將工業企業納入園區集中管理,同時對環境友好的“綠”產業、“綠”企業敞開大門。
黃石是長江邊上的資源型城市、老工業基地。幾年來,全市上下以壯士斷腕的勇氣破除“戀礦情結”,大面積關停依然盈利的采選、冶煉等“五小”企業,做出有序淡出礦冶業的重大決策,并根據自身特點,立足現有產業基礎,聚焦綠色促轉型,生態紅利和后發優勢逐步顯現。
武漢作為長江中上游重要工業和商貿重鎮,把綠色發展作為城市建設之本,開展城市“潑綠行動”,改造老舊城區,治理長期形成被稱為“城市傷疤”的垃圾堆、渣土山,完善城市水系。以防洪功能為主的連綿江堤,在不降低防洪標準的同時,又建設起長達40公里的景觀江灘,為武漢市民增添了一處獨特的綠色休閑之所。
大保護,不是不發展,而是要綠色發展。
記者在武漢硚口區看到,一片1964年建成的廠區,老的廠房還在,但里面業務是全新的:眾多互聯網創業企業正在“另類”生長。當年曾經創造輝煌的企業為新的互聯網企業和創業平臺讓路,厚重的歷史氣息與時代因子在同一空間親密融合。
黃石在產業發展上破立并舉,放棄了一大批污染大、能耗高項目,同時拿出20億元產業發展基金和1億元財政資金,全力支持產業轉型升級;5000萬元專項列支的產業引導基金,重點支持物流、金融、旅游、體育等服務業四大產業發展……這個資源型城市、老工業基地正在呈現出新的產業版圖。
“綠色是最好的品牌。”武漢市蔡甸區委書記劉子清對記者說。按照傳統經濟指標排名,蔡甸區在武漢并不靠前,但生態環境指標卻名列前茅。中法生態城等一大批綠色項目在此落戶,顯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