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十條”呼之欲出 土壤修復面臨洗牌
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日前透露,將啟動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十條)也即將出臺。作為今年環保部重點工作之一,“土十條”出臺實施被寫入環保部提交全國人大的專項工作報告。“土十條”出臺后,還將啟動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完成土壤環境質量國控監測點位設置,建立土壤環境基礎數據庫等工作。
陳吉寧介紹,目前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長三角、珠三角、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部分區域土壤污染問題較為突出,西南、中南地區土壤重金屬超標范圍較大。
對此,分析人士指出,在大氣和水污染防治計劃分別于2013年9月份和2015年4月份出臺實施后,“土十條”作為“三大戰役”中重要組成部分備受關注。
針對“土十條”為何遲遲未出臺并推遲一年,環保專家彭應登指出,首先在于土壤污染的復雜性。他介紹,跟大氣和水污染不同,土壤污染有滯后性和隱蔽性,屬于持久積累型污染。即土壤是一個污染的受體,其可以綜合反映該地水和大氣的污染。
其次,在目前法規體系中,土壤污染是最薄弱的。大氣和水都有相應的法規,而且中國已有50余部關于環境污染的法規,唯獨缺乏土壤環境保護與污染控制的專項法律法規。另外,我國對土壤污染的底數是不清楚的。因此,薄弱的基礎以及問題的復雜性,導致了“土十條”遲遲不見蹤影。
面對“困局”,中國也在不斷尋求解決之道。首當其沖的是,離不開資金支持。財政部日前公布的2016年中央財政預算中,新增了土壤污染防治專項預算項目。數據顯示,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2016年預算數為90.89億元,比2015年執行數增加53.89億元,增長145.6%。
“預算說明”指出,根據“十三五”規劃建議,配合2016年將出臺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增加土壤污染現狀調查、土壤環境監管能力建設、污染土壤修復治理等方面的支出。
“專項資金的設立以及額度的大量增加,將為土壤污染治理提供更大的可操作空間。”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宇軍表示,要發揮好這近百億資金的作用,必須把錢用在“刀刃”上,這既包括預算說明中提到的重大項目的啟動,也要包括針對性的科研等分項上。
眾多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國內土壤修復產業產值僅為環保產業產值的1%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30%左右的水平,未來隨著土壤修復治理工作的推進,預計可形成萬億元級的市場規模,其中監測、防護隔離等領域需求將率先爆發。
不過,在近日的“環保企業家媒體見面會”上,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陽生表示,“土十條”主要是引導和規范行業發展,想要加快這個行業發展還有一個過程,因為土壤修復行業的技術法規、標準、商業模式、融資模式及盈利模式等都不是很成熟。
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秘書長駱建華也指出,重要的是建立市場機制,包括收費機制、付費機制。場地修復的投資都是“天文數字”,全靠政府投資不現實,也不一定所有的污染土地都要馬上治理。
而常外“毒地”風波,無異于敲響了行業警鐘:土壤修復,并不是簡單的土石方工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