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地信息公開別再靠倒逼了
■觀察家
在常外毒地事件激起民眾“毒地焦慮”的當下下,地方對毒地信息應主動公開,而非被動回應。
據報道,近日,四川資陽市某知名商業中心為毒地的文章在網絡上風傳,文章稱,該地塊曾存放含多氯聯苯電容器致土壤污染,但資陽市環保局否認這一說法,表示將對所涉土地委托權威機構重新開展環境監測。而就在這兩天,廣州市一“毒地”沒有修復驗收樓盤即開賣的消息,也被炒得沸沸揚揚。
雖說在民眾和媒體的追問下,資陽和廣州都公開了相關“毒地”修復的具體信息,也對公眾所擔憂的問題進行了解釋和回應,但這種倒逼下的信息公開猶如擠牙膏,很難紓解公眾被常外毒地事件牽出的“毒地焦慮”。
應看到,中國近幾十年的高速城市化之下,大量企業搬遷后的污染場地被用于商業開發或住宅用地。但是,哪些開發項目建于曾經的“毒地”之上,公眾基本毫不知情,政府的網站上搜不到這些信息,開發商的宣傳中也本能地回避這點。也因如此,許多人居住很多年后,才知道用盡一生積蓄買的房子,竟建在“毒地”之上。
毒地信息與公眾健康生命攸關,按照信息公開條例的要求,這樣的信息應當屬于“主動公開”的范疇。《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第十一條也明確規定,環保部門在職責權限范圍內應當向社會主動公開的政府環境信息包括“大、中城市固體廢物的種類、產生量、處置狀況等信息”。
也就是說,每個地方有多少塊毒地,位置分別在何處,每塊毒地的污染物清單,相關環評報告和治理方案,治理后的驗收以及監測情況,所有這些信息都應在環保部門網站上辟出專門欄目一一刊登,供公眾檢索查詢。
這樣的信息公開,效果是多方面的:首先使得大量隱蔽的毒地得以現形。要知道,雖然毒地遍地開花,但許多地方政府對所轄地區的毒地臺賬仍是糊涂賬。許多污染企業搬遷早,那時候要么根本沒有毒地修復一說,要么修復走個過場,那些毒地也往往處于隱蔽狀態。對這樣的歷史遺留問題,地方政府自然不愿意去碰,導致埋下炸彈。如果強制公開這些毒地信息,很多地方可能無法再回避這一問題。
其二,公開之后,毒地的修復將難以再黑箱操作,讓公眾監督有的放矢。當毒地修復的每個細節、每個責任主體都公開透明,包括用換土和覆膜等成本較低的方式進行神速修復,把毒地被更換的污染土壤運送到磚瓦廠,不經過任何處理燒制成磚瓦用于建房之類的違規做法,恐將難有容身之地。
一塊土地之所以成為毒地,就是因為它存在太多無人知曉的內幕,而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時下正處在毒地曝光密集期,對各地而言,公開毒地信息別再靠倒逼和“擠牙膏”了,盡快變公眾追問為政府主動公開,是毒地治理的前提所在。
□于平(環境研究者)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