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園區面臨行業洗牌 工信部正編制危化品搬遷方案
關停化工企業,規范化工園區,各地陸續下達軍令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2016年中國化工園區與產業發展論壇獲悉,中國化工園區將遭遇行業大洗牌,迎來更嚴格的規范,“鎮鎮都建化工園”的情況,將不會再出現。
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副司長潘愛華透露,目前工信部正在牽頭編制《推進城鎮人口密集區高風險危化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工作方案》,方案已經達成了各方共識,正在上報國務院。
化工園區審批門檻抬高
化工產業高產值、高稅收,是不少地區GDP及財政收入的支柱,一直都是各地爭搶的“香餑餑”。
今年以來,不少省份開始“忍痛”治理化工產業和園區。
4月份以來,長江沿線的江西、湖南、湖北、江蘇等地,陸續宣布關停化工企業名單。其中湖北宣布,自2015年以來共關閉重污染企業150家,包括一些老字號化工企業。湖北、江西等地多家涉及違法的化工企業,相關責任人被帶走。
5月初,山東省發布數據稱,全省共有9069家化工生產企業,規模以下占63%;有199個化工園區,化工企業入園率32.8%。山東省經信委稱,有422個化工企業及村莊、學校,因安全環保不符合要求等原因需要搬遷;目前已關閉化工生產企業651家,責令整改企業2157家。
5月12日和13日,全國數十家化工企業園區負責人,以及國內外數百家化工企業,在武漢討論化工產業和化工園區的轉型和出路問題。
企業人士認為,不能談“化”色變,人類生活離不開化工產業,關鍵是要規范有序。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山東以及江蘇部分園區的負責人,普遍表示“關停化工企業只是部分特例,對他們影響并不大”。
對他們來說,主要是要提高招商門檻,過去化工園區“大干快上”的思路已經成為歷史,地方布局園區的審批門檻也更嚴格。長江上游一家化工園區負責人就在會上表示,其化工園區審批遇到問題。
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危化品技術安全研究所專家吳昊說,很多化工園區匆忙上馬,缺少前期環保、規劃以及法律各方面的評估。
“一項投資動輒數億,建了一半,發現不合規不能建了。”吳昊建議地方政府嚴格研究和遵守相關規范,特別是在當下全面治理的大背景下,甚至可以多咨詢專業律師。
300億專項支持危化品搬遷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中國石化聯合會獲悉,截至2015年底,全國重點化工園區或以石油和化工為主導產業的工業園區共有502家,其中國家級化工園區47家,省級化工園區262家,地市級化工園區193家。
全國已形成石油和化學工業年產值超過千億元的超大型園區8家,產值在500萬~1000億元的大型園區35家,更多還是中小型化工園區。目前國內化工園區最多的省份是江蘇省63家,其次是山東省52家,湖北省46家。
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副司長潘愛華前段時間去山東調研,發現山東省就有園區近200家,全國的化工園區應該在1000家以上,而多數化工園區只是化工企業在地理上的集聚,很多園區連消防站、公共走廊都沒有,還有的園區化工企業跟鄉鎮、村莊混在一起,一旦出現事故,不堪設想。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化工園區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楊挺說,化工園區布局過多過散的局面還沒有解決,比如環渤海的13個地級市中,有12家提出建設世界級石化園區的構想。有些地級市,一個市就有十多家化工園區,更有一個縣的化工園區就超過了10家。
楊挺建議,“十三五”期間,要進一步嚴格規范化工園區審批權限。希望在2015年底工信部發布的《關于促進化工園區規范發展的指導意見》基礎上,進一步制定明晰的園區評價體系。同時,地方要將產業規劃、生態規劃多規合一。
另一個受行業關注的問題就是,自去年天津“8·12”事故以來,危化品企業的搬遷改造。
潘愛華表示,搬遷改造涉及資金保障、人員安置、技術裝備、土地置換等諸多難題,企業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工信部已將危化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項目列入了專項建設基金支持方向,國家已安排了專項資金300余億元支持危化品搬遷。
北京化工大學一位專家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關停和搬遷化工企業,實踐很困難,涉及地方財政稅收,和地方就業人員安置。在目前化工行業部分產能過剩、利潤下滑的大背景下,危化品搬遷也需要大量的資金,小企業的日子會不好過,必然導致一批小企業被淘汰,也是一個優勝劣汰的洗牌凈化過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