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可以分而治之
近年來,城市污水處理中仍然存在由于管網覆蓋不全,難以對污水進行有效處理導致水體污染問題。同時,在農村由于污水分散、進水難以保障等問題,建設分散收集和處理的污水處理設施,并將污水處理成再生水進行利用的模式被不少地區采用。福建省廈門市就是其中一例。廈門通過分布式生態組合水處理新技術進行水環境治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生態型污水處理站派上用場
與傳統大集中的方式和系統相比,節省大量管網、泵站投資,節約土地資源。避免產生污水處理廠的臭味、噪聲等問題
在集美新城濱水西岸,有一處開放式“公園”,時常吸引著游客及周邊居民來此休閑。這座小公園就是一處生態型再生水處理站。每天可接納兩萬噸生活污水,經處理后的生活污水水體清澈,經監測岀水指標達到國家一級A以上排放標準。處理出來的再生水可全部回用于周邊市政綠化、道路沖洗,多余的可作為生態景觀用水補充至杏林灣流域。
據了解,整個集美新城靠分布在周邊的18個生態型水處理站,每天約有20萬噸生活及工業污水變成可再生利用的水資源。已建成的集美新城核心區生態型水處理站,日處理污水1.1萬噸;集美新城軟件園3期生態型水處理站,日處理污水1.6萬噸;集美新城九天湖生態型水處理項目,日處理污水1.5萬噸;廈門新站片區生態型水處理站,日處理污水1.5萬噸……這種新型的污水再生處理系統還延伸到灌口三南路、后溪工業園等,擔負著截污、阻斷、處理,將污水變為再生水的任務。
中聯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聯環”)總工程師劉培勇告訴記者,分布式生態組合水處理模式,主要是以“區域集中、就地收集、就地處理、循環再生”為原則的水處理新模式,這一模式有效解決了城市規劃、發展與水資源處置及管理的矛盾,與傳統大集中的方式和系統相比,不僅節省了大量遠距離傳輸的管道、泵站的投資,還節約了土地資源。同時,生態型污水處理站還解決了污水處理廠產生的臭味、噪聲等二次污染問題。
同時,在廈門大學本部校區,生態型水處理站的再生水則主要用于學校道路清洗、樹木花草灌溉和沖廁用水。
記者在校區看到,校區內道路清洗、樹木花草灌溉、公廁用水都來自校區前廣場東側一座并不惹眼的小屋內和屋外的一池清澈的池水,這其實是經處理后的再生水收集池。這座生態型水處理站每天接納處理從校區各角落匯集到這里大約3000噸的生活污水,污水經處理成為再生水后用于沖廁、園林等,真正實現水的循環利用。
近日記者來到廈門杏林灣湖畔了解到,為治理6.9平方公里杏林灣黑臭水體,杏林灣上游及周邊農村、城鎮分布著幾十處大大小小的生態型污水處理站,為提升與改善杏林灣流域的水環境發揮著積極作用。
此外,在廈門的農村,集美區有一些小流域,分散式污水處理站的再生水也用于綠化等。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一模式的治理方式和理念有別于其他污水處理廠,所有設施都安放在地下,地上為景觀綠地。“一座小木屋,一條清澈的小溪流、一個小水塘”,就是處理站最直觀的風景線,這也極大地改善了農村周邊黑臭水體的水質。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操作簡單,運行方便,具有投資省、見效快、效果好等優勢,適合在農村污水處理中推廣。
據介紹,中聯環在推進農村污水治理方面,以分布式生態型水處理創新技術,通過公開招投標的方式以原預算價1/3的價格承接了整個廈門集美區43個村莊的43座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站項目,日處理規模約近萬噸。
目前,分布式生態型水處理技術己在廈門島內外的一些學校、風景區、新區、客運站、工業園區、湖泊、小流域、農村等得到推廣和運用。已有200多座分布式生態型水處理設施建成投用。
分散處理利弊需要通盤考慮
具有一定優勢,但是處理設施規模不宜太小、數量不宜多,控制在萬噸以上為宜;要增強抗沖擊能力,提高自動化水平,以利于監督管理和后續提標改造
去年8月,廈門市國家生態市考核驗收中,廈門市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做法與經驗得到專家組的認可。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表示,廈門的水環境治理已走出了國內其他一些城市“就水論水”的死胡同,通過大批分布式生態水處理系統的建設,已經從“末端大集中治理”變為“源頭區域分布減排”,黑臭水體在逐年減少,這種模式具有可復制性。
中聯環董事長俞義泉告訴記者,污水治理不能簡單就項目論項目,就環保論環保,不能一個點一個點采取碎片化方式推進,而應把污水處理設施作為整個區域性、流域水環境的綜合手段來建設、統籌、規劃,制定岀規范性工程標準和國家高質量出水標準。
“特別是隨著城市化、工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各地城市的污水排放總量不斷上升,城鄉污水收集管網建設又相對滯后,污水管道、雨污混接問題還非常突出,在一些地方污水超標排放或直排水體的現象非常嚴重。”他說。
記者了解到,分布式生態組合水處理模式具有一些特點。一是污水就近收集就近處理,實現污水的“零傳輸”,節省管道、泵站的投資及運營費用,解決了市政長期以來污水收集難、長距離輸水管道建設難的問題。二是污水處理站可以建在地下,減少臭味和噪聲,地面建成開放式公園,與周邊環境友好。三是項目建設與公共綠地融合,節約土地資源。
中聯環副總經理李爾泉介紹說,與傳統大集中的污水處理廠不同,分布式生態水處理建設模式優點在于可減少管網建設,系統形成容易,建設周期短;解決管網建設滯后問題,有利于控制污水直排、溢流、錯接、偷排;靈活建設,可根據城市開發需要分區分類(商住區、工業區、服務區或郊區)不同污水不同處理方式提高處理效果,符合國際上的發展趨勢;分布式處理有利于就近處理,就近排入天然河流、景觀補水,可以充分發揮河流的自凈能力。
“分布式生態水處理模式也存在不足。比如處理設施規模不宜太小、數量不宜多,控制在萬噸以上為宜;要增強抗沖擊能力,提高自動化水平,以利于監督管理和后續提標改造;要做好與周邊環境和地塊開發相融合。”他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