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順桂:“土里土氣”的大地療傷師
出身農村,學的土壤與農業化學,工作又成天跟污泥、土壤打交道,周順桂自嘲“土得掉渣”,剛從福建一茶廠“出診”完就直接來京領獎,連穿的衣服都是臨時借的。
但當他穿著肥大的西服,邁著矯健的步子走向領獎臺時,卻分明帥出了新高度。繼中國青年科技獎、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榮譽之后,近日,福建農林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周順桂榮獲第十一屆光華工程科技獎青年獎。
“科研要轉化為成果,最終服務于社會。”這是周順桂對科研的理解,也是他一直追求的目標。
周順桂告訴記者,與水和大氣污染不同,土壤污染的隱蔽性較強。發達國家能用的土壤修復技術,在我國就不一定適用。為此,自2003年起,他開始針對華南特定的土壤條件,在國內率先開展基于微生物胞外呼吸的土壤原位修復理論與技術研究。
所謂土壤原位微生物修復,是指不移動受污染的土壤,直接加入微生物及營養物,通過供氧來降解污染物。與物理化學修復相比,這種修復方式具有高效率、低成本、非破壞、適用廣等特點,現已成為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的生力軍。
周順桂建立了基于生物電化學的高通量胞外呼吸菌篩選系統,發現并命名了4個胞外呼吸菌微生物新屬、30個新種。目前,他和團隊已從稻田、森林及沉積物等生境中分離保藏胞外呼吸菌1000余株,建立了我國首個胞外呼吸菌種資源庫。
除了讓受污染的土壤“妙手回春”外,周順桂還打起了生活垃圾以及有機廢棄物的主意。他說:“污泥是放錯地方的資源。我國每年生活污泥產生量達到3500萬噸以上,如果以肥料來計算的話,相當于500萬噸有機肥,如果以能源化價值來計算,可以產生數10億度電。”別人“談污色變”,他卻致力于研發先進技術將污泥變廢為寶。
作為全國首個省級污泥產業協會會長,周順桂近10年來把很大精力放在如何將污泥資源化技術產品化,研發出切實可用的裝備上,他的研究成果先后榮獲廣東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
他發明了UTM超高溫好氧發酵技術,其技術核心是專利菌種——超高溫嗜熱微生物。該技術具有減量化明顯、無害化徹底、占地小、投資低的顯著特點,目前已在北京、河南、福建、廣東等地建立了有機廢物資源化循環利用產業化示范基地,僅北京順義的污泥產業化基地日處理量就達600噸,已處理污泥25萬噸。
在繁忙的科研任務之余,他還兼任中國環境資源與生態保育學會秘書長等職,一年中有三分之一時間在為修復土壤、減輕環境污染奔波——乘坐“紅眼航班”,凌晨一兩點到家;睡前讀一篇英文文獻;接到企業的求助電話,立馬就得收拾東西走人……這早已成為他生活的常態。
6月1日,周順桂獲光華獎的消息在朋友圈被刷屏。一位他早年指導的中學生,現如今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從事土壤污染修復方向研究的博士生轉發了2014年周順桂獲廣東青年五四獎章時的頒獎詞:“他是大地母親的療傷師,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