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渣地重現青山綠水
6月初,貴州省納雍縣居仁街道辦事處大塘邊的山坡綠意盎然,落葉杉在微風中搖曳,三葉草、滿天星鋪了一地。山腳的馬鈴薯開著白色的小花,豐收在望。
“大塘邊又回到了以前青山綠水的樣子!”花甲老人陳忠林的臉上充滿了笑容。
歷史上,大塘邊這個以農業為主的小山村,青山環繞、綠水長流,肥沃的土地給村民提供了充足的糧食。
但在上世紀90年代初,山村卻變了樣,青山不再,綠水變渾。當時,全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鋅、煤等礦產資源豐富的納雍按捺不住了。冶煉鉛鋅礦的爐子在大塘邊一帶紛紛立了起來。
看到別人煉鋅掙了錢,當地群眾也紛紛搭爐建灶,土法煉鋅風靡一時。
居仁街道辦事處街上社區黨支部書記柯貞良是當年造爐煉鋅的參與者之一。“一天煉一爐,隨便都有幾百近千塊的收入。”
據柯貞良介紹,最多的時候有100多座馬鞍爐、200多座馬槽爐,一天能產20噸粗鋅。
成塊的粗鋅運走了,剩下難以處理的爐渣,堆滿山坡。曾經的良田沒多久就變成不毛之地。
“土法煉鋅要燒煤,煤本身含硫,加之鉛鋅礦也含硫,而當時簡陋的設施既無法回收殘留在爐渣中的硫,也不能處理飄散在空中的粉塵。”陳忠林當時是某鉛鋅礦冶煉廠的管理人員,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冶煉爐的數量與日俱增,污染越來越嚴重”。
站在當年煉鋅爐的舊址上,陳忠林指著眼前的大小山頭告訴記者:“地里全是爐渣,看不到一棵樹,河溝的水面都是灰塵,水底是硫磺!”
2000年,國家明令禁止土法煉鋅,居仁街道辦事處的土法煉鋅也隨即取締。
冶煉爐被取締后,當地村民只能再次拿起鋤頭種莊稼。“可不管投入多少精力、施再多的肥,玉米苗就是長不高,一年下來收成甚少。”陳忠林告訴記者,此后一段時間,當地群眾吃足了生態破壞的苦頭。
2009年,居仁街道辦事處籌資150萬元整治爐渣地,集中填埋1.34萬余立方米、2萬多噸廢渣,修復一般耕地35.9畝,對分散堆放的1.8萬立方米廢渣實施泥土覆蓋。被嚴重污染的土地逐漸得到修復。
在修復土地的同時,當地還積極植樹造林,引導群眾種植經果林木。黃柏、布朗李、葡萄、板栗、花椒等經濟作物的面積不斷擴大。今年,當地群眾種下金銀花100畝和葡萄200畝,柯貞良告訴記者:“金銀花今年就會有收獲。”
隨著土地修復,曾經的爐渣地逐漸恢復往日的生機,大塘邊群眾的日子越過越好。據柯貞良介紹,當地群眾10年前的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經過這幾年的修復和轉變,群眾有了發展思路,人均年收入逐年增長,“爐渣地的陰影在群眾心中也漸漸淡去”。
據統計,近年來,當地共植樹造林8000多畝、鞏固退耕還林4000多畝。大塘邊附近的一個個山頭又綠了……曾經的不毛之地重新披上了綠裝。
“這些樹才種下3年就長這么高了。”柯貞良指著黃柏樹說,“盲目開采給老百姓帶來了暫時利益,可與造成的污染相比,那點利益又算得了什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