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回收利用還需機制和技術創新
我國已成為城市固體廢棄物產量最多的國家。
隨著垃圾焚燒發電技術的不斷成熟,城市固體廢物在回收利用上,已基本實現垃圾能源化的目標。但是燃燒固廢所產生的二噁英因對人體有危害,這就使得中國一些城市的垃圾能源化項目落地困難。比如近日傳出,湖北仙桃已開工建設2年多的垃圾焚燒廠,因群眾的抗議被迫停建。
其實,不止在湖北仙桃,近年來,隨著民眾對環境污染認識程度的加強,雖然垃圾能源化項目和垃圾資源化技術越來越成熟,但遭企業和民眾的排斥越來越多,這是不爭的事實。
“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在近日召開的2016中國循環經濟發展論壇上,清華大學教授錢易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我們在垃圾中回收的金礦,甚至要比天然金礦場的開采量還要多,垃圾再利用,不能只限于焚燒發電。
垃圾資源化前景好
據了解,近幾年,從事城市垃圾資源化的企業越來越多,有的已成功上市,有些則瀕臨破產。
“造成企業的不同結局,技術因素占主導。”清華大學教授劉麗麗對《中國企業報》記者表示,一方面在技術上,我們和國際還存在一定差距,另外,整體資源利用效率比較低,導致項目高成本、低回報。
中國垃圾能源化起步較早,資源化近幾年才剛剛興起,前者由于所產生的嚴重污染,被排斥在城市邊緣,后者由于在政策、需求的壓力下,被迫加緊上馬,導致運營者憑經驗將相關企業的存儲、處理環節統一化、城郊化。
“這種所謂的經驗,正是將新進企業拖垮的直接原因之一。”湖南萬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明果英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垃圾資源化本身的費用就不小,產出的商品又沒有太大的市場優勢,而垃圾又分布在城市各個角落,集中處理的運輸費用就占到很大成本。
明果英認為,與焚燒垃圾不同的是,垃圾資源化,通常運用生物技術,處理過程中基本不排放有害物質,而在城市各區域,實行分布式處理,節約物流成本,更為經濟。
“逆向物流”破回收難題
多個企業運營結果都說明,無論是垃圾資源化還是減量化,物流成本都成為制約項目發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來,學術界提出了“逆向物流”,也就是運輸單位從生產廠商入手,將商品運輸給經銷商,再將產生的廢物帶回做再生處理。而現在的情況往往是滿載運行,但是運輸結束返回的過程空駛,這在一定程度上浪費了物流資源。
其實某些領域的逆向物流,在中國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十分成熟。北京盈創再生資源回收有限公司總經理常濤以大家所熟知的啤酒運輸為例進行了介紹,啤酒在一段時間內,有人提出用塑料瓶裝運,但這項工作并沒有開展,原因是標準和機制沒有建立起來。現在的情況是,消費者購買啤酒時,都會收到一張押金卡,當消費者退回啤酒瓶時,憑這張卡就可以拿到5角左右的費用。就此,常濤告訴記者:“押金制度吸引了啤酒消費者回收啤酒瓶,但是當人們步入塑料瓶時代時,似乎淡忘了這一機制。”
記者早年在德國生活時,曾和德國的一家人,學會把廢舊塑料瓶收集起來,買東西時順便扔到超市的回收機換取硬幣,因為他們的飲料價格中包含了押金,所以回收這件事在每個消費者的心中都已形成習慣。
可喜的是,如今在北京等大城市的地鐵站、超市,也開始設置這種回收機,換取的資金不僅可以用來充值公交卡,更可以捐助給慈善機構。
但是常濤告訴記者:“回收企業已經行動起來,但是如果押金、保證金制度不能配套建立,這種回收形式就難以形成持久效應。”
所以說,“逆向物流”聽起來很好,但能否將每一位消費者、商家、資源再生企業聯系起來,還需要政策、機制的創新。
本土企業任務重
中國企業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依托優厚的政策、較為成熟的技術,正在逐步走向規模化。而消費者作為資源需求方,也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從一定意義上說,垃圾減量化的決定權在消費者手中。
劉麗麗告訴記者,對包括生活、工業、建筑垃圾在內的城市固廢資源化項目,歐美國家在管理體系、全生命周期的監管上,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固廢循環體系。消費者已經從購買采用可回收材料生產的產品,到逐漸使用再生資源生產的產品,而企業更是在生產初期,就確定產品材料可回收率。
國外飲品中的易拉罐包裝,自產品問世以來就未被放棄。不僅如此,我們常見的蘋果筆記本電腦、宜家家居產品等,也都蘊含了再生再造、源頭減量、回收再生等循環經濟理念。
相比之下,中國的本土企業在資源的循環利用上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對此,劉麗麗認為,由于中國從政策到技術都處在循環經濟發展的初期,因此我們不應固守舊有體系,而應該著力制度創新、技術創造、機制推廣,打造全新的循環經濟體系。
實際上,過去幾年里,中國企業在循環經濟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十三五”期間,更應著力實現關鍵技術突破,涌現更多國產設備,從而壓低垃圾資源化工程建設成本。此外,從源頭減量、消費者責任制建設等方面,建立健全相關機制。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