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垸還湖”是治洪理念轉變升級
此次湖北破垸還湖,不只是一種治洪手段,更是防洪抗災理念的轉變與升級,著眼于人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共處。
日前,湖北省委、省政府做出決定,對省內第二大湖泊梁子湖流域的牛山湖進行破垸蓄洪,解決湖區嚴重內澇,避免高水位漫堤風險,同時退垸還湖,解決這一地區易漬易澇問題。
這次對牛山湖進行破垸,主要是因為湖北連遭強降雨,梁子湖水位已經超出保證水位,超出歷史最高水位,承受高水位浸泡影響,梁子湖堤防發生重大險情的幾率日益增大。此時對水位較低的牛山湖進行破垸,可調蓄5000萬立方米,緩解梁子湖防洪壓力,減少險情發生可能。雖然如此需要該地居民遷移,卻是對更多承受洪災潛在威脅民眾的負責任舉動。
湖北方面此后還進一步規劃,在破垸分洪之后,將梁子湖、牛山湖、垱網湖、愚公湖及第一批分洪民垸連成一體,因勢利導退垸(湖)還湖,還湖于民,梁子湖面積將增加130平方公里,湖泊面積增加48%,增至400平方公里,將減少養殖污染,增強湖泊自凈功能,實現生態修復。由此不難看出,防洪抗災的理念已經發生變化,脫離簡單的防洪思維,從更大的格局來看待問題;不僅著眼于眼前的洪水,更著眼于日后的生態保護與建設。
而總結今年夏天湖北洪災,包括南方諸多地方洪災,除了降雨過多外,還可以發現一個共性,即是一些省市本來具有蓄洪工能的湖泊、水塘、濕地被大量填埋,導致“腎萎縮”,一旦洪水大發,城市里的水沒法往大江大河排放,就需要湖泊、水塘、濕地來泄洪蓄水,如果這些蓄水空間被填埋,納水能力大為降低,城市里的水只能積在城市里,形成漬澇,嚴重地影響居民工作生活。
尤其是在城市化進程突飛猛進的背景下,不少地方不斷地向湖泊爭空間、爭資源,圍湖造田、填湖建城、攔湖養殖,最后自食其果。其實,大自然是最優秀的設計師,空氣、湖泊、森林、濕地、適宜耕作的土地,都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財富,是人類繁衍生息的基礎。如果我們不循自然規律,將其破壞,必然導致環境退化、生存環境惡化,生存空間縮小。毫不夸張地說,環境安全是國家最為基礎的安全,違背自然規律行事,就是動搖國家發展的根基,更遑論可持續發展。
中共十八大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至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大建設并列的高度,列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五位一體”的總布局之一,要求生態文明“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其目的在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學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以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
此次湖北退垸還湖,確實是還湖于民、還湖于史、還湖于未來,在治理洪水中轉變發展理念,落實生態優先的戰略。這次洪災給各地民眾財產造成了很大的損失,而洪災過后,我們也應該吸取教訓,不要再去與湖爭地。湖北做出“破垸還湖”值得肯定,這也值得其他地方借鑒,變成普遍實踐。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