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漬水繞不開三個問題
7月初的南方洪水,使很多城市成為一片“澤國”。79個城市在今年不同程度發生漬水和內澇,其中尤以武漢為著。為什么花了130億元建設城市地下基礎設施,武漢還在“看海”?在筆者看來,城市漬水繞不開3個問題。
一是填湖扼殺分流蓄水功能。武漢號稱千湖之城。據官方統計,2010年武漢水域面積比1991年減少約39%,1950年主要城區有湖泊127個,目前僅有30個。湖泊具有調蓄水性的作用,這直接導致武漢蓄水能力成倍下降。而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房地產開發過熱,房地產商受湖景房高利潤的利益驅動,過度填湖造房或依湖造房。
二是排水系統建設滯后。這是國內很多城市的通病。目前,武漢城市泵站對外抽排能力達到了規劃要求排放總量的64%,但目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設的部分泵站仍在運轉。同時,武漢在向國際化大都市發展的進程中,施工工程較多,市內現有大小工地5000多處。有的工地在施工過程中未對附近的排水管道涵洞進行有效保護,造成排水管道涵洞局部受損甚至堵塞,使原本不會出現漬水的地區出現多處漬水。
三是水生態系統破壞嚴重。受房地產開發的影響,很多地方的江河湖溝渠循環體系遭到破壞,導致水系不能暢通循環,造成水沒有出路、被堵死等情況。
如何解決城市漬水問題?筆者認為,不僅要加強政府主導,還要城市居民共同參與。
城市規劃要與生態紅線相結合。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有空間規劃、道路交通規劃、綠化植被和水體規劃等。一個城市要建設得宜居、有品位、生態可持續,城市規劃就要與生態紅線相結合,保護綠化植被和城市水體,加強水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生態公園。這需要城市管理者充分尊重自然。以湖南常德市為例,通過強力推進“三改四化”工程,對城市水系進行綜合整治,引進中科院水生所力量對城市黑臭水進行整治,尊重自然規律、給水找到了出路、保護了水生態。
城市管理者要強化責任意識。要把城市中的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資源資產列入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每屆領導進行任中與離任審計,把審計結果公布于眾。要建立終身追責機制,鼓勵并約束各級領導用新理念管理城市。
要培養市民主人翁意識。要充分保留城市文化和自然元素,如自然風景、文化古跡等,要留住鄉愁,從而增強對家鄉的感情。發揮市民對城市建設的參謀作用,調動市民為改善環境質量建言獻策。通過環境宣傳教育,使全社會逐步形成愛護城市、保護家園的綠色生活理念。只有居民的主人翁意識逐步培養起來,才會更加熱愛自己的城市,積極管理和建設自己的城市。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