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問題及對策研究
我國農村生活污水普遍缺乏有效治理,已經成為當前我國水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2014年,我國農村常住人口為61866萬人,按人均排污30~40升/天計算,我國農村年產生生活污水高達67.7億~90.3億噸。然而,我國對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還十分有限,如何有效地提高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效率、改善農村水環境是現階段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國農村生活污水及治理現狀
農村生活污水成分穩定簡單,但時空差異大
我國農村生活污水在質上具有污染物相對較穩定、成分簡單、有機污染物含量較低等特點。由于其來源較為簡單,農村生活污水主要是農村居民生活當中產生的洗滌用水及廁所沖水,其中COD、氮磷、懸浮物及病菌等為主要污染物,氨氮、總氮、總磷等污染指標濃度總體較低。
農村生活污水在量上具有空間差異大、時間波動顯著的特點。根據各地水資源豐缺程度、社會經濟水平等的不同,各地生活污水排放量差異較大。干旱缺水的西北地區,人均排污最低的甚至不足5升/天;而在東南沿海地區農村生活污水人均產生量達到70~100升/天,個別地區人均排污甚至高達120升/天。污水明顯表現為間歇排放且日變化系數較大,一般可達3.0~5.0,污水排放有著明顯的早中晚三峰特征或早晚雙峰特征;同時,季節性變化更為明顯,夏季排放量顯著高于冬季。冬季中,受大批人口回家過年和春節消費因素的影響,春節前后又有明顯的排放峰值。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剛起步,仍處于探索階段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總體偏低。我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剛起步,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美麗鄉村建設的推進,才逐步開始展開治理。住建部統計數據顯示,到2013年年底,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率已達89.34%,縣城的污水處理率達78.47%,而對生活污水進行處理的建制鎮比例僅18.9%,對生活污水進行處理的建制村比例更是僅為5.1%。
近年來治理發展速度較快。隨著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的推進,我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得到快速發展,尤其是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增長迅猛。在經濟較為發達的江蘇省蘇南地區,鎮村級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已較為完善。截至2013年底,無錫市已建成鎮級生活污水處理廠71個,村級生活污水處理設施1356個,基本實現了農村生活污水設施的全覆蓋。
不同地區治理進展差異較大。由于地區社會經濟的差異和農村建設推進力度的差異,地區間農村污水治理進展差異大。以江蘇為例,全省鎮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呈梯級發展。在蘇南鎮級、村級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已比較完善,而蘇北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還處于建設推進和示范階段,截至2013年底,淮安市建成村級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僅26個。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規模總體較小。由于農村居住點分散,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規模普遍較小,大部分規模在200立方米/天以下。據高曉蘭等在常熟市的調研,常熟市農村污水處理設施處理規模在1~140立方米/天之間,96%的規模在50立方米/天以下(含50立方米/天)。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藝選擇多樣。總體上,由于農村社會經濟條件的限制和自然條件的優勢,多選擇生態工藝或生態工藝與其他工藝結合的混合工藝。但是,由于不同地區農村的自然條件、經濟條件、污水量及污水特點的差異,同時,治理技術規范尚不健全,目前我國鎮、村生活污水處理工藝較為繁雜。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運行管理的主體多元。目前我國各地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維護單位以鎮、村自行運行管理居多。一些設施還處在建成初期,仍由建設單位代為運行;一些地區的設施在驗收后則移交給縣區住建、水務等責任部門下屬的運營公司負責運行;此外有少數縣區已開始嘗試委托有資質公司運行維護其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的市場化、專業化道路。
污水治理建設與運行嚴重不足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嚴重不足。近年來,隨著生態創建和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的推進,情況略有改觀。但是,污水處理設施仍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和平原農村集中連片整治的片區,絕大多數村莊還沒有污水收集和處理系統。此外,近年來農村污水治理工程主要集中投向污水處理工程,管網覆蓋相對滯后,相當一部分試點村莊缺乏配套管網,一些農村污水治理工程因無配套管網而不能正常運行。
相當一部分污水處理設施和管網建設質量得不到保證。由于各地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施工隊伍大多資質低,管理水平不高,施工質量較差,常出現池體滲漏、填料不足、人工濕地面積過小、管網破損、入戶支管過細等問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管理水平不足。由于污水處理設施規模較小,布局分散,增加了運行成本,也給運行維護工作帶來了困難。由于缺乏必要的人員和資金安排等長效的運行機制,目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管理水平較低,甚至出現閑置現象。張悅等于2010—2011年對江蘇省210個農村污水治理工程的調查發現,有8%的在調查時沒有運行,其余的工程都曾經出現過無法正常運行的現象,其中47%的原因是因為設備損壞得不到及時維修。朱英存等的調查結果顯示,在經濟較為發達,農村環境整治推進較早的蘇州在2010—2011年間也只有15%左右的樣本工程設有專人管理。據調研,2014年杭州市鎮、村污水處理設施中,24%的處理設施運轉但處理效果達不到要求;12.5%的處理設施無進水,管網異常;9.4%的處理設施癱瘓未運行。由于運行管理水平不足,設備無法及時維修,處理設施進、出水不暢,格柵前垃圾和厭氧池內淤泥淤積嚴重,一些濕地內雜草叢生。低水平的運行管理造成污水處理設施處理效率不高,據高曉蘭等2012年底到2013年初經調查常熟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出水總氮、總磷達標率分別為78%和54%。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缺乏科學規范的規劃
缺乏嚴格的編制及審查規范。目前,住建、環保部門及各地相繼出臺了一些污水處理技術指南、規程等指導性文件,但仍缺乏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規劃編制、審查的具體規范,與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環境衛生規劃相比明顯表現為規范性不足。因此,在環境整治計劃中常出現規劃收水范圍不合理、設施工藝與規格與農村現實情況不符等問題,無法有效指導農村污水處理工程的設計與建設。
缺乏對農村生活污水產生特點的關注。由于缺乏科學的規范和專業的支撐,目前一些地方在規劃中多缺乏對農村生活污水產生特點的關注。主要表現為:一是缺乏對農村分散居住等特點的關注,一些規劃直接參考城市的污水收集與處理規劃,不能有效的解決農村生活污水分散收集和處理的需求;二是缺乏與循環農業的結合,一些規劃盲目要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達標排放,而忽視了農業生態系統對經初步處理后的生活污水的需求和接受能力,導致既提高了污水處理成本,又造成水資源的浪費;三是缺乏與農村沼氣能源建設的結合,一些規劃脫離農村既有的綜合治理的條件,盲目提出大規模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建設,忽視了我國農業等部門已長期支持的沼氣工程,造成資源的浪費。
缺乏科學的設計和建設
設計規模與實際處理量不匹配。一些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工程設計時,由于技術人員沒有詳細調研當地實際用排水狀況,照搬城鎮用水規范,再加上一些地方官員盲目貪大,造成設施設計規模嚴重偏大。目前污水管網工程又總體推進滯后,導致設計規模與實際污水處理量更趨不匹配。規模的不匹配既造成了建設投資的浪費,也影響了污水處理效果,污水處理設施由于運行負荷嚴重不足,只能間隙性運行,造成部分使用生化處理污水處理設施活性污泥培養不正常,不能正常消解污水中的污染物。
處理工藝選擇不當。由于缺乏對農村實際情況的了解或囿于實際資金壓力等原因,一些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存在處理工藝選擇不當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一些地區由于財力原因,工藝過于簡易,實際運行中無法有效處理污水,反而導致產生了新的集中污染源;一些工藝設計則貪大求新,成本高、運維難,超出農村經濟承受能力和管理水平,導致設施建成后無法正常運行,成為典型的面子工程;一些綜合型污水處理設施設計中則因為沒有充分考慮可能的鄉鎮企業排水,導致處理效果差、出水水質不達標,進而污染當地地表水環境。
管網覆蓋率不足。污水收集管網配套不足是我國城鄉污水處理建設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農村尤其突出。近年來,隨著農村環境整治工作的推進,一些地區在中央及上級資金的支持下先期建設了污水處理設施,但是,由于管網建設資金需求量大,管網建設沒有同步跟上。有些地區則在政府主導下建設了覆蓋度較高的主干管網,但是缺乏對農戶參與的引導,支管入戶率較低。污水處理設施管網建設明顯滯后,導致污水無法有效收集,影響了整個污水治理工作的成效。
施工管理缺乏規范。項目建設過程中缺乏規范,導致工程建設不合格率居高不下。相當部分地區缺乏健全的工程項目招投標制度,導致施工不規范,甚至出現尚未運行管子就已破裂等現象,一些工程偷工減料,入戶支管過細,實際運行中農戶無法正常排水,一些污水處理設施則是建成后就無法運行,導致資金的巨大浪費。
缺乏建設與運行資金
建設資金得不到保障。目前我國的農村環保投入水平總體仍較低,相當部分農村環境整治經費主要用在垃圾收運體系的構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經費得不到保障。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投資費用在0.15萬元/立方米~1.0萬元/立方米之間,即使按人均產生生活污水30升/天計算,我國農村61866萬常住人口產生污水所需處理設施建設費用也高達278.40億~1855.98億元之間。因此,目前我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資金缺口較大。
運行費用得不到保障。由于農村污水處理設施處理規模較小,污水處理單位成本較高。但是,目前在農村環境連片整治資金中無設施運行費用的安排,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費用須由基層承擔。對多數鎮、村而言,財政本身就較為緊張,無力負擔這筆費用。農民收入水平較低,更難以征收污水處理費用。因此,運行費用不足導致相當部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無法正常運行,成為“曬太陽工程”。
缺乏長效的運行管理
當前,我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還存在管理水平不足的問題。運營管理機制的問題是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不能正常運行的主要原因。有研究指出,日常管理缺位以及后續技術服務不到位造成設施運行問題的占問題設施總數的40.7%。目前,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管理中,表現為“缺機構、缺制度、缺人員、缺技術”。一是缺乏專門的運營和管理機構。一方面,多數地方將運營交給鎮村,鎮村缺乏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技術來負責運營,導致運行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相當部分地區的環保部門目前仍主要著力于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建設,未能履行監督管理職能,使得不運行或運行不暢現象得不到控制。二是缺乏長效運行管理制度。由于缺乏專門的機構,進一步的帶來運行管理工作缺乏規范的管理制度,體現為工作具有顯著的隨意性。三是缺乏專人管理,甚至無人管理。一些設施多由村民兼職管理,導致缺乏日常維護管理,出現問題不能及時解決。四是管理人員缺乏專業技術。在鎮村自行運營的設施中,多數操作人員年齡較大,僅接受過簡單技術培訓,無法解決設施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導致相當部分污水處理設施無法正常運行。
我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對策
法制保障對策
建立健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法律法規。根據《環境保護法》“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在財政預算中安排資金,支持農村……生活污水和其他廢棄物處理……等環境保護工作”,“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城鄉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以及其他環境保護公共設施,并保障其正常運行”的要求,一是盡快制定相應的條例,細化相應法律責任;二是各地方制定地方性法規,規定農村生活污水污染環境防治的具體辦法;三是盡早修訂《水污染防治法》,明確農村生活污水污染環境防治要求。
規劃保障對策
強化規劃。規劃先行方能確保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科學性、規范性、可行性。應制定明確的規劃細則要求,充分利用規范的規劃技術單位支持,通過前期的規劃保障后期建設運行的科學合理性。
優化規劃。一是因地制宜,城鄉結合部農村盡可能納入城市污水收集系統,避免重復建設。丘陵地區要依據居住分散、地形起伏特點合理安排
工藝和管網。合理安排污水處理設施和管網,避免因不合理布局帶來的納管不便及處理過程中惡臭影響。二是因時制宜,分期實施。合理預測近遠期用水量,近遠期結合,滿足農村發展需要。三是生態優先,考慮農村自然環境特點和運行問題,優先采用生態處理等技術,充分考慮農業對處理后中水的回用需求。
管理支撐對策
建立和強化“政府統一協調、鄉鎮全面負責、職能部門各司其職、行政村聯合推進”的工作機制。根據《環境保護法》“縣級、鄉級人民政府應當提高農村環境保護公共服務水平,推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要求,進一步明確縣、鄉政府的管理職能。
建立農村生活污水專門管理機構。將農村生活污水管理納入現有住建或水務部門職能范圍,使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主體不再缺位。有條件的地區可積極引進社會機構或者專業運行公司,負責污水處理的運行。同時,通過成立專門農村環保管理機構,加強環境行政管理部門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監督管理。
建立健全考核督查機制。充分發揮各級環保部門監管職能,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納入縣級環境監測機構年度監督監測計劃,將農村污水收集處理工作與各項創建、考評等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年度考核成績列入干部年度績效管理評價體系和鄉鎮文明建設考核。通過縣對鄉鎮,鄉鎮對村、鄉村對污水處理機構自上而下三級聯動的考核督查機制,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建設項目的實施進度、資金管理、設備維修保養、臺賬記錄、監督監測等基本情況及農村生活污水配套管網覆蓋率、污水處理率、污水處理達標排放率等實行層層監督,確保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示范工程正常運行。同時,健全村鎮干部考核機制。將農村環保績效納入干部考核工作中,設置必要的懲戒和獎勵機制。
資金支持對策
資金保障。一是加快制定、完善和細化可操作的農村環衛設施建設財政投入政策,提高農村環衛設施的
投資強度。二是制定相關環境經濟政策,鼓勵民間資本投入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
補助安排。一是合理安排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建設補助。在嚴格按照相關規范性文件進行污水處理設施設計與成本核算的同時,充分考慮農村、農民自身的支付能力,按農民平均年收入水平建立有利于彌補農民支付能力不足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補助標準,確保項目建設資金保障。二是合理安排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補助。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的用電以及污泥處置、濕地植被管理等都需要相應的資金支出,當前缺乏運行經費是多數地區污水處理系統未能運轉的主要原因。由于農民收入水平較低,支付意愿嚴重不足,因此有必要根據鎮、村人均純收入水平安排運行補助資金,確保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系統正常運轉和維護。
資金監管。制定項目資金使用管理辦法,明確項目審計制度,項目竣工驗收前要組織對專項資金使用情況和管理情況以及項目績效進行專項審計,提升資金利用效率,確保資金使用安全。
技術支撐對策
加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適用技術的研發。一是強化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與農業生態系統的協調性,重視農業生態系統對生活污水的消納能力,通過生態系統循環利用等途徑,實現減量化和資源化,提高技術的生態系統適宜性。二是根據經濟發展水平、人口密集度、居住分散度等條件,考慮區域的經濟接受能力和環境承載力,提高技術的地區適配性。
建立技術評價與審查制度。一是建立處理工藝的技術評價制度,確保各地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項目設計、申報過程中能夠科學的選擇既能滿足達標處理要求,又適合當地自然與社會經濟條件的最適工藝。二是建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技術審查制度,規范其規劃設計階段的技術要求與審查程序,避免不當規劃設計帶來的投資浪費和運行困難。
加強技術服務市場建設。根據常熟市的經驗,在將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委托給某污水處理設施運行公司試運行一年后,全市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的正常運轉率從原來的13%提高到90%。因此,應積極發展農村環保專業化、社會化技術服務機構,建立技術服務體系,對農村環保專業化技術服務機構給予稅收支持,培育規范科技服務市場,推動在條件適合地區試行市場化管理維護農村污水治理設施。
社會支持對策
實行環境決策民主化。在農村生活污水規劃、布點、管理機制建立等方面多征求農村居民的意見,通過舉行論證會、聽證會等,吸收農民的在地經驗知識,同時有效保護農村居民的環境權益。支持社會組織參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積極引導、鼓勵、支持相關NGO從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宣傳教育、技術推廣、社會監督等活動。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