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為何不說“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我們可能翻譯錯了
廢棄物資源化的實現,是必須附加一定條件的。簡單地說“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實在太過于詩情畫意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某種廢棄物實現資源化的全成本如果高于資源化后產品的價值,就是垃圾;反之,如果低于全成本,則還有可能是資源。
這些年來,“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成了一句“引用率”非常高的話,成了流行語。不過,面對垃圾處置這么一個事關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這句流行語是否可以作為一種“科學理念”、作為一個“指導思想”來幫助我們審視過去、評估當今、規劃未來?我深感有必要先靜下心來,做一番認真的、不那么詩意化的思考。
翻譯就不是太靠譜
第一個問題,這句話出處何在?我查了好多地方,也請教了好幾位專業人士,始終不得要領。我又查閱聯合國和好幾個環保先發國家的相關政府網站和機構網站,都不見這句話——怪了!為何這么一句“高度出彩”的話,老外不用呢?
后來還算查出了一點結果:在有些國外大學,尤其是印度的大學里的確有人用過:“Wasteisamisplayedresource.”(“廢棄物是被錯誤放置的資源。”)但誰都知道,“廢棄物”和“垃圾”的內涵有交集,但終究還是有區別的;垃圾是環境科學講的城市固體廢棄物(municipalsolidwaste,簡稱MSW)中的一部分。按照國際上引用較多的美國公用事業協會(APWS)的分類法,固體廢棄物大致可分為垃圾、燃燒灰燼、街道清掃物、動物尸體、廢棄車輛、建筑垃圾、工業廢物、特殊廢棄物(包括醫療廢棄物、大件垃圾、畜牧和農業廢棄物、廢水處理殘渣也就是半固體的污泥)等,垃圾,或者我們說的生活垃圾(包括了APWS分類法中的幾類)只占其中不大的比例,而且恰好是資源價值相對較低的那部分。看來,這句話如果翻譯為“廢(棄)物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還靠譜一點。
可以是資源,也可以是災源
說到這里,我想起一個案例: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個叫濫木廠的地方,旁邊有座叫灶磯山的小山,明清兩代一直有人在山上開采汞礦,留下了大堆的提煉汞后的礦渣。解放后發現這山上鉈和砷的含量也很高,鉈在地球上是一個很分散的元素,很少有單獨成礦的,濫木廠是目前全球已知唯一單獨達到開采品位的鉈資源,前人留下的礦渣中鉈的含量也已完全達到了工業品位。多少年來,礦渣在山上,有完好的植被保護著,老百姓在山下的谷地里耕作、棲息,倒也相安無事;可到了上世紀50年代后期,當地天然植被被破壞了,地質隊又在山上打了深井進行勘探,深層的礦水冒上來,加上大雨,把含鉈礦渣沖到山坡下的谷地里,污染了土壤與水源,又被蔬菜吸收,在植株內累積。居民食用高鉈蔬菜,結果從1960年開始這個村子的農民中典型的慢性鉈中毒癥狀大量出現,落發、失明、喪失活動能力——世界上已知的慢性鉈中毒案例,基本都是由于投毒事件或職業性事故,一般也就一個、數個病人,濫木廠卻發生了全球范圍內因為自然狀態下環境污染導致人群慢性鉈中毒的唯一已知案例。
由此看來,有些東西有可能作為資源,但弄得不好,更可能首先是災源!
中世紀的歐洲除了戰爭頻繁,還多次爆發大規模瘟疫,僅1346-1350年間的一次黑死病流行,就死了2500萬人,幾乎損失了三分之一人口,大大改變了當時歐洲的社會結構。關于這場災難的起因科學家至今爭論不休,但有一點是有共識的,就是中世紀歐洲城市的垃圾收集系統和居民個人衛生習慣實在太糟糕,居住的密度高,城內垃圾成堆、污水橫流是黑死病流行的一個重要因素。
垃圾資源化利用是要花代價的
物理學里,“熵”是物質世界無序性的量度。廢棄物處于混亂狀態,也就是無序程度高的狀態,要將廢棄物作為資源利用,必須使之向有規則排列的狀態即有序狀態轉化——由“高熵”向“低熵”轉化。自然界的一個基本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物質世界的狀態總是自發地由有序轉變成無序,從“低熵”變到“高熵”,而不可能自發地從“高熵”回復到“低熵”,如果這個逆過程可以自發進行的話,那么永動機也可以造出來了。
廢棄物資源化的實現,是必須附加一定條件的。比如廢玻璃的再利用,首先要消耗社會勞動,將其分揀,集中到一個地方,同時要加入其他資源,如電、煤(“低熵狀態”的物質)等;而伴隨著廢玻璃的再生利用,又會產生一定數量的其他廢棄物(又是“高熵狀態”的物質)。簡單地說“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實在太過于詩情畫意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某種廢棄物實現資源化的全成本如果高于資源化后產品的價值,就是垃圾;反之,如果低于全成本,則還有可能是資源。廢品回收人員今天收與不收的界線,大體就是垃圾與資源的分界線。當然這種分界線隨著廢品市場的需求和價格波動在動態變化中。
汕頭市郊的貴嶼鎮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以原始的甚至野蠻的技術手段處理電子垃圾——主要是進口的洋垃圾,結果當地居民(包括嬰兒、兒童)付出了嚴重的健康和環境損害的代價,也留下了影響深遠的社會問題,貴嶼被某些學者稱為“電子垃圾的切爾諾貝利”。
我以為,“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這個流行語是被高度抒情化了,其確切內涵和邊界條件被有意無意地模糊了,因此不具備作為科學論斷或科學理念的基本特征。如果要將之作為一種理念來分析我們城市生活垃圾的目前態勢,評估目前政府管理部門實施的監管措施的合理性,判斷現行的和計劃推出的新的垃圾分類、收集、轉運以及最終無害化處理技術體系的科學性和經濟合理性,是不合適的。“詩句”可以拿來訴發情懷,但決不能拿來做決策依據。
作者:沈建華
談到垃圾,談到”位置“,不能不提一下垃圾分類。曾經在微博上和環保組織打過嘴仗,爭論垃圾分類是否是垃圾減量的一種手段,我的觀點是垃圾分類無法做到垃圾減量,因為它只是把一大堆成分復雜的垃圾分成了若干小堆成分相對單一的垃圾,垃圾總量沒有任何變化。垃圾減量的源頭不在居民,在商品的生產環節,簡化包裝、凈菜進城才是垃圾減量。
我想,一定會有人說為什么發達國家的垃圾分類搞的那么好?其實我們已經對他們的垃圾分類宣傳過度了,甚至到了迷信的程度。君不見那一船船漂洋過海的洋垃圾?那就是垃圾分類的成果,他們沒有把分類后的垃圾再利用掉,而是送到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了。
這就是發達國家垃圾分類的另一面——環保了自己,骯臟了別人。
——老編
今天看到E20的微信公眾號發布了《“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或是當前垃圾問題的癥結》一文,深有同感,于是以本文贈送給各位讀者。如何解決當前的垃圾問題?需要科學、理性的決策,切記切記!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