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建成人工濕地150多處,總面積達37萬畝
徜徉在山東省臨沂市武河濕地,只見一望無際的蘆葦迎著秋風搖曳,碧水漣漪間,魚翔淺底。
誰能想到,這里曾經是污水匯合處,污染最嚴重的時候,河水都是一片黑紅色。從“醬油湯”到“蘆葦蕩”的嬗變,是山東省探索建立“治用保”流域治污體系、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真實見證。
近年來,山東省各級黨委、政府積極構建水污染防治大格局,堅持把環境保護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探索走出了一條“治用保”系統推進的流域治污路子。
數據顯示,2015年,山東省控重點河流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濃度分別降至23.7mg/L和0.91mg/L,與2010年相比分別改善了19.0%和54.6%,全省水環境質量連續13年改善。
據了解,武河濕地為國家級濕地公園,濕地內原生態保育區面積為1.5萬畝,總投資約3億元,共栽植苗木12.1萬株,水生植物1046.9萬株,地被植物20萬平方米,形成了“一個一個滯流塘、一片一片蓮藕汪、五顏六色水植物、一望無際蘆葦蕩”的美麗景觀。
武河濕地共分為南涑河和陷泥河兩大功能區,南涑河功能區為并聯兩組各3級布水,陷泥河功能區為9級串聯布水。在進水水質為Ⅴ類的情況下,經過濕地10天左右的循環凈化后,出水能夠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水的排放標準。武河濕地有效解決了羅莊區、蘭山區、高新區300多萬人口生活用水和工業廢水流經陷泥河、南涑河的尾水凈化問題,日可深度處理河道廢水40萬立方米,每年可削減化學需氧量2920噸、氨氮292噸,節約污水處理費用約3300萬元。
淄博市著力打造“工業點源治理—城鎮污水處理廠—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河道生態修復工程”的污染治理綜合體升級版。市環保局工會主席劉玉祥說,全市目前已建成河道型人工濕地35處,總面積達到7000畝,完成桓臺環科污水處理廠和豬龍河入湖口配套等兩處“潛流+表流”濕地的建設,柳泉濕地等5處“潛流+表流”人工濕地正在建設中,另有3處已經列入規劃。大力實施河道、湖泊生態修復,投資4.3億元實施了馬踏湖生態蓄水和入湖口人工濕地工程。
截至目前,山東省已建成人工濕地150多處,總面積達37萬畝。
相關鏈接
山東試點底泥重金屬污染治理
早在2012年,山東省環保廳就對全省河流底泥污染情況進行了一次摸底調查,隨后選取了幾處河流作為底泥重金屬污染治理試點,試點的河流包括沂河沂水段、淄博的孝婦河和煙臺的界河等3處。
在臨沂沂河濕地的一角,記者看到潛流濕地中有大量顆粒狀的陶粒,并按顆粒大小規律沉積。山東省環科院底泥重金屬污染防治工程技術中心的馬濤告訴記者,這些陶粒正是附近河流底泥治理后循環利用的成果。“采用一種基于粒徑分布的重金屬污染底泥處置方法,通過泥沙分離,將底泥各組分進行分類篩選,對篩選后粒徑介于0.3mm~2mm之間、符合陶粒利用的底泥進行了陶粒燒制利用。”
據了解,沂河沂水段底泥處置及生態修復示范工程沿沂河河道上下游各1300米的河段進行底泥處置,河道寬度100米~500米,底泥厚度0.2米,底泥總處理量多達16萬立方米。有雜物清除、底泥疏浚、泥沙分離、泥漿脫水減容、固化穩定化、尾水處理、資源化利用和場地恢復等8項工序,工程投資2654萬元。
這一項目是省環保廳、省財政廳聯合確定的重點項目,通過對沂河污染底泥的生態治理,摸清底泥處置相關技術參數和治理成本,制定底泥處置相關技術規范和推廣依據,為實施全省底泥處置及生態治理提供依據和技術支撐。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