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風口”的污泥處理市場 選擇之路在何方?
5年前,國務院印發《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保護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曾有專家預計,作為污水處理的重要產物,污泥處理處置在2011年持續走熱,成為新的市場熱點。但5年過去了,市場中的樂觀情緒早已消失的無影無蹤。目前,中國近50%的城市污泥未做到無害化處理。
“2015年底,北京污泥無害化處理率僅為23%。”中國工程院院士侯立安此前公開指出。另一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0%,然而,對處理污水所產生污泥的處理率不足60%。
另一方面,平安證券2016年5月發布的行業報告預計,2016至2020年,污泥處理處置市場規模將達1892億元。千億市場版圖,對業界眾多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好。市場空間這么大,污泥處理處置豈不成為被哄搶的香餑餑?然而,污泥這只“風口豬”的夢想并沒有實現,很多污泥項目甚至面臨無人問津的尷尬局面。“想說愛你不容易。”這是業界談及污泥處理的普遍看法。
技術選擇“困難癥”
早在20年前,我國便開始了嘗試從海外引進與自主研發等多種渠道獲得污泥處理技術,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薛濤曾撰文稱:“盡管污泥處理處置項目實際運行中仍需規范。但在低成本前提下完成將濕污泥脫水至含水率50%以下,并保證處理后污泥安全穩定的技術獲得了現實中已經獲得了的很多市場。”由于含水率80%左右的污泥危害性比較大,比較公認的標準是環保部公布的脫水率50%以下的污泥可以進入填埋場,而圍繞著50%脫水率的污泥處理處置技術漸漸興起。
目前,公認可行的資源化路線包括好氧堆肥等將養分還原于土壤,以及從國外技術引進后國產化的厭氧消化將沼氣熱量重新利用的兩大方向,此外還有從污泥中提取蛋白質,其BOT成本在150-200元/噸)等比較獨特的資源化方式。”
在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境修復中心主任陳同斌看來,目前中國的污泥處理處置雖然存在政策和管理問題,但成熟的、適合大規模推廣的成套技術設備和工程實踐并不太多。這也是一個瓶頸,制約著規模化和市場化。絕大多數污泥無害化工藝中,處理后的殘余物或產物僅僅是一種原料,而不是規范化、標準化的產品。
但在環保企業的垃圾發電項目遍地開花的同時,這些頗具實力的企業的污泥處理處置項目卻在近些年鮮有落地。諸多技術長袖善舞的背后,是技術的不成熟的尷尬。來自權威媒體的報道消息稱,目前全國已建成的五六十座污泥厭氧消化裝置,能正常運行的只有幾座。
而真正的阻礙不僅于此。“技術選擇困難的根本原因很多,有中國雨污合流、市政工業污水合流等管網建設滯后帶來的不同的污泥屬性,有出于經濟發展限制和政府財力仍不足,對環保的重視和投入分配仍需加強的階段性局限,有全國各地經濟、地理、人口、氣候等條件的極不均衡和復雜,有主導污水技術并在污泥路線上有強大發言權的主流市政設計院對污泥所涉及的各種跨領域學科的不熟悉,還有污泥處置自身的特殊性等。”薛濤表示。
污泥最終路向何方?
當然,技術路徑選擇只是污泥處理中面臨的難題之一。從商業角度來看,當下在污水處理廠的投融資和工程建設與運維上逐漸引入BOT、TOT、服務外包、租賃等模式等多種PPP模式,是當下污泥處理處置的主要商業模式。不久前,財政部公布的第一批PPP項目中,有9個都涉及到了污泥處理。從表面上看,一個新興PPP市場似乎正在興起。
但是,PPP繁榮表象卻難以掩蓋市場虛火。公開資料顯示,污泥處理的投資建設成本是10-30萬元/噸,運營成本差不多要200-400元/噸。以萬噸污水產生1.6噸干固體計算,噸含固率18%的濕泥折合污水1125立方米。也就是,如果將填埋稅定位在400元/噸水平上,意味著每噸污水應承擔0.36元的污泥處置費,這一數值相當于目前平均污水處理費0.7元的1/2。,但在一些污水處理費早已收到此水平的省市,污泥處置費卻始終沒有著落。
“污泥是廢棄物,政府要給錢,給多少?怎么給?全流程監管如何到位?”這一業界的疑問在住房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水務處處長曹燕進看來,近年住建部與財政部、國家發改委三家聯合制定了有關污水處理費用的管理辦法及有關價格管理辦法,都明確將污泥處理成本納入污水處理費成本當中,而且收取的污水處理費有一部分要用于污泥處理處置的建設和運行,其中也提出財政要兜底,不能達到運行成本的,財政要予以適當補貼。
而眾多專家也印證了曹燕進的觀點:“污泥處置和垃圾發電、厭氧發酵等固廢處理處置方式一樣,需要有兩個支點,一是環境標準,二是處置費。環境標準是規范所有處理處置的游戲規則,處置費就是游戲中的籌碼,兩者缺一不可。”
那么,每天產生的污泥最終去向哪里?早在2013年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就指出,從污泥的處理方式來看可以分為三個方向,填埋、焚燒和農業利用。方向確定不等于沒有問題,比如填埋埋在哪兒,怎么燒,誰來用?他強調,“填埋比亂扔好,但是得找到場地;焚燒比填埋好,但是得治理好煙氣;農用比焚燒好,但是得嚴格管理。”
從資源循環利用的角度出發,近年來,業內逐步達成共識,鼓勵污泥回歸土地。可這條路也走得異常吃力。回歸土地的方式是將無害化處理后的污泥產物制成栽培基質或肥料,進行農用、綠化或林用,為土壤提供氮磷鉀和有機質。此時,污泥進入了農業部和林業部的管轄范疇,部門利益沖突成為這條路上的絆腳石。
而事實上,從1970年代我國探索建設污水處理廠至今,已有四十余年。如今,污泥問題從無到有,從僅有少數業內人士關注到逐步進入公眾視野,卻似乎只停留在眾多的“建議”中,走過了一個五年,又一個五年。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