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生態治理“宜昌試驗”初見成效
湖北省宜昌市至喜長江大橋是一座“生態橋”——著眼保護瀕臨滅絕的“水中活化石”中華鱘,大橋選擇了一跨過江方案;為防止橋面雨污直接流入長江,大橋在每段箱梁的兩側預留了凹槽。僅這兩項設計,就增加建設成本2億元。
在宜昌秭歸,香溪長江公路大橋正在加緊施工,為了給大橋讓路,之前的14個鐵塔避讓遷建時,本著“寧彎兩里路、不砍一棵樹”原則,原本3.6公里的線路,硬是繞行了12公里。
這兩個案例是宜昌市推進長江生態治理的縮影。
今年5月26日,“先行先試”為長江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區域支撐的長江生態治理“宜昌試驗”正式啟動,項目圍繞生態綜合守護工程、生態產業發展工程、生態公民建設工程、生態金融創新工程四大重點任務全面展開。
立法先行,創新驅動。在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方面,宜昌市開展了一系列新探索:在國內地級市中率先出臺環境總體規劃,并以市人大立法形式對公共綠地、山體和水域實行永久性保護;組建起省內首個流域水資源綜合執法局,實現跨區域、跨部門水資源保護綜合執法;全面取締禁絕江、河、湖水面網箱養殖。
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以宜昌新區、宜昌高新區、三峽旅游新區、三峽樞紐港區“四大平臺”為載體的100多公里長江兩岸,一個要素聚集、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現代產業聚集區、沿江城鎮帶正在形成。在這個“沿江萬億元經濟走廊”中,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蓬勃發展,農旅融合、文旅融合、創意文化、電子商務、健康養老等無污染新型產業方興未艾。今年前三季度,宜昌重點培育的十大千億元產業產值增長均在10%以上。
作為化工大市,宜昌的精細化工產業產值2015年曾突破1700億元。產業和行業振興如何在保護中走出一條綠色發展的新路?宜昌壯士斷腕,關停并轉一批高耗能、高污染、高消耗資源企業,全市180多家小造紙廠、小水泥廠等“五小”企業被責令關閉。與此同時,大力推進環保型循環經濟。在興發集團宜昌精細化工園,集團總經理助理陳曉清告訴記者,園區內的每一種產品,都是下游產品的原材料,所有進場原材料在整個園區內循環,最終都形成產品。
區域聯動,優化資源。目前,在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內,宜昌已率先建立起香溪河流域與神農架林區,沮漳河流域與荊州、荊門兩市,清江流域與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聯席會議制度,編制出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上下游聯動、跨區域保護水資源安全的格局正在形成;鄂渝湘三省市還以智庫聯盟、高校聯盟、社會組織聯盟、博士志愿者服務團隊為載體,建立了交通、旅游、生態、衛生、文化、媒體6大聯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