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環保再現新風向 資本開釀環境監測板塊
近日,環保部印發《國家環境保護“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實施大氣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生態治理等領域一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突破一批關鍵技術與裝備,全面滿足國家中長期環境保護技術需求。
來自日前權威媒體的報道消息稱,由環保部和科技部共同制定的《國家環境保護“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綱要》(下文簡稱“綱要”)正式發布。綱要提出,“十三五”環保科技要緊密圍繞環保中心工作,實施大氣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生態治理、廢物資源化、化學品風險控制、核與輻射安全等領域一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呈現出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環境保護面臨著諸多挑戰。
綱要指出,如今環保科技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環保科研前瞻引領不夠。部分環保科研工作疲于應對當前的環境管理工作需求,缺乏對環境問題的適度超前預判研究,有時甚至處于被動應對局面。二是環保科研整體統籌協調不足。環保科研頂層設計不足,部分科研項目立項、實施和管理存在條塊分割、交叉重復現象,缺乏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三是環保科技創新能力仍然薄弱。環保系統科研隊伍規模小,環保科技領軍人才不足,地方環保科研能力十分薄弱。四是環保科技體制機制亟待深化改革。
為此,《綱要》明確提出從我國突出的環境問題出發,進一步探明區域、流域環境污染的成因和調控機理,揭示區域、流域生態系統退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修復機理與機制,初步構建我國環境污染物健康風險評估與控制理論體系,夯實符合我國國情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國家環境基準體系,引領國家中長期環境保護工作重點和方向。
突破天地一體化的環境監測與預警、清潔生產、末端治理和生態修復成套技術100套以上,重要授權專利300項以上。創新流域、區域和行業環境管理模式,形成技術政策30項以上,技術標準100項以上,全面滿足國家中長期環境保護技術需求。
新建一批國家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和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完善一批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建成環保科技基礎數據和信息共享平臺。爭取新建1—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中心或國家工程實驗室。科技人才隊伍規模穩步擴大,科技人才的國際國內競爭力顯著提高,形成一支結構合理、適應國家環境保護事業發展需要的創新型環保科技人才隊伍。
針對未來的工作方向,綱要明確將實施大氣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生態治理、廢物資源化、化學品風險控制、核與輻射安全等領域一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同時,推進“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科技重大工程,圍繞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構建水、氣、土協同治理,工、農、城資源協同循環,區域環境協同管控的核心技術、產業裝備、規范政策體系。建成一批綜合示范工程,形成京津冀區域環境綜合治理系統解決方案。
顯然,與之前環境治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以前的環境治理注重總量控制、減排指標等數字,導致公眾對治理效果沒有直觀感受。‘十三五’轉向以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目標后,有助于公眾更全面地環境治理,切實看到治理效果。”業界資深人士趙笠鈞指出。環境質量的改善,要讓公眾看得見、感受得到,這對政府的環境管理和企業的環境治理技術都提出了新要求。
從政府方面看,環境管理也將注重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和信息化,環境治理將從點源轉變為系統性治理。誠如從一個工業企業或城市污水處理廠的管理,到整個流域的環境管理。在這一過程中,趙笠鈞認為,我國環境污染是幾十年發展積累的問題,治理不能太急切。對于3—5年短期內不能治理好的問題,政府在思考這些問題上應該更加理性,做好系統性的規劃。
未來,隨著我國對環境管理和治理效果的要求提高,檢測監測業務將大力發展。基于上述背景,市場普遍預測,在PPP模式等政策大力推動下,環保行業投資將步入加速期,監測設備需求有望提升。在提高監測標準、加大監測站點等指標要求下,“十三五”期間監測設備需求將達千億規模,年均增速將達25%至30%,相關企業將獲訂單需求提升機遇。
(據上海證券報、經濟參考報、E20水網固廢網微信、中國環境報等報道)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