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垃圾處理應因地制宜
在一些偏遠山區,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欠缺,垃圾往往被無序堆放于村前屋后、溝渠河塘、道路兩旁,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筆者認為,應結合山區農村實際,按照就近就地、分類分片原則,采取戶分類、村收集、鎮消化的模式,解決偏遠山區垃圾處理難題。
一是就近就地處理。“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模式已經倡導多年,但對于一些偏遠農村來說并不適合。由于路途遙遠、路況不便,很難把縣域內所有農村垃圾全部轉運到縣里進行處理。而且,很多縣城都是采用填埋的方式處理垃圾,處理能力有限,滿足不了大量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需求。因此,就近就地處理更為適宜。
二是完善分類機制。生活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解決垃圾問題要從分類減量化、資源化入手。根據目前農村實際,垃圾分類主要受到收集轉運難以實現分類、回收利用機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約。即使農戶對垃圾進行分類,但很多地方仍是混裝轉運,最終還是合并填埋或焚燒處理。此外,農戶將垃圾分類后無專人回收,也無專業機構利用,不能實現垃圾資源化利用。現實情況看,垃圾分類還不能最終解決垃圾的污染問題。
因此,應積極探索建立適合農村特點的包括垃圾分類、收集、清運、處理在內的長效管理機制,進行頂層設計。要明確垃圾資源化回收利用的主管部門,建立垃圾回收利用體系。對分類后的垃圾,進行分類轉運、分類回收,不再混裝混處。要建立垃圾資源化利用獎補機制,鼓勵更多企業加入垃圾資源化利用行業。
三是優化處理方式。垃圾處理方式的選擇一定要因地制宜,從發展水平、地理位置、環境保護等多個角度綜合考慮。無論采用哪種處理方式,對垃圾的分類要求都不能太嚴苛,而要堅持操作簡單、維護方便、運行成本低的原則。
如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根據山區農村實際,采取源頭簡單分類減量、適度集中分片處理的模式,選擇大石橋鄉、河路口鎮、小圩鎮3個鄉鎮分片區開展就近就地處理試點。試點鄉鎮實行“戶分類,村收集,鎮處理”,實現即清即運即處理,不堆積、不積壓、不產生垃圾滲濾液。同時,引進具有國家專利的生活垃圾熱解爐技術。熱解爐對垃圾分類要求不嚴格,垃圾簡單分類后不混進建筑垃圾和泥土就能滿足技術要求。每一臺熱解爐處理約1.3萬人的生活垃圾,日處理生活垃圾3噸~13噸。
四是明確責任主體。地方政府是農村垃圾處理的主體,要起到主導作用。要以鄉鎮為主體建立生活垃圾收集轉運體系,確定專門人員專職抓好日常管理。各鄉鎮、村要制定農村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將農村垃圾處理工作列入工作目標考核內容。要將垃圾規范處理、公共設施維護、保護村莊環境等內容納入村規民約,建立農戶“門前三包”責任制度。要成立衛生監督小組,對村級衛生實行監督檢查。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