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治霾不是環保局搞幾個猛招就能瞬間解決的
冷空氣終于要來了。霧霾中“自強不吸”的人們,等來了想要的風。16日起,華北、黃淮等地遭遇今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范圍廣泛的霧霾天氣,京津冀等地空氣出現嚴重污染,多地PM2.5濃度超過500微克/立方米,AQI指數頻繁“爆表”。
這番景象我們已經熟悉。評論家們又把多年前寫過的舊稿翻了出來,潤色一番以后就可以照發一遍,還是那些最駕輕就熟的質疑套路。冬去冬又來,霧霾在供暖季再度入場,質問霧霾為何還是老樣子最為簡單,質疑政府治霾為何如此不力更是輕松,這當然也無傷大雅,但如果總停留在這樣的層面,對治霾似乎也沒什么太多價值。
治霾都是別人的事,自己只需要負責罵,有人可能會這么覺得。我的看法是:霧霾暫時無法根本解決,它不是環保局搞幾個猛招就能瞬間解決的事情。如果非要問如何立竿見影,答案至少包括:關停煉鋼廠,關閉火電廠,取消集中供暖,大幅提高車輛使用成本減少汽車上路……問題是,真這樣了,你會干嗎?“你想要北京的藍天,還是河北300萬人有飯吃?”有人試圖講道理,但是很快被人罵。其實,我們應該明白:所有的選擇都是有代價的,都是需要成本的。這是我想表達的第一個概念。
治霾的代價和成本,不只是看得見的財政預算,以及“治霾神炮”之類的采購開支,還包括那些暫時看不到甚至想不到的東西。霧霾不是獨立的存在。霧霾到底在我們的生活中,該排在怎樣的位置?或者說,你愿意為霧霾付出什么?想清楚這個問題,你才能作出理性的回答。比如為了治霾,讓你掏更高的電費,你愿意嗎?讓你不再享受集中供暖,你同意嗎?讓你用車成本大幅提高,你點頭嗎?從來就沒有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事情,關鍵是如何在兩害相權中作出相對更優的選擇。
治霾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治霾要講科學,這是我想表達的第二個概念。輿論空間泛濫著的如果盡是急功近利,如果負責治霾的人選擇去蠻干,其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霧霾的形成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治理霧霾也需要一定的時間。相關政府部門應在科學分析霧霾成因的基礎上,對癥下藥,科學施策,以清晰的規劃和強大執行力,把治霾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還有一個概念,就是看人們做什么,要比看人們說什么,準確得多。對我們普通百姓來說,也許真正重要的不是過嘴癮,而是選擇去做點什么。理性的人,不能指望霧霾今年來了明年就會沒有,一方面盡可能做好防護措施保護好自己和家人,另一方面也為治霾付出自己可以承擔的一份力量。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