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戰役加碼 四川土壤修復市場迎“風口”
去年,四川省打響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4月20日,全國第五期土壤修復沙龍上,四川省環境保護廳巡視員李合意透露,在“凈土戰役”方面,今年我省將全面啟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完成5萬個點位詳查任務,建立土壤環境質量數據庫。另外,今年還將實施一批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項目。
“應該說力度一年比一年大。”四川省天晟源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陳倩坐在臺下認真記錄,作為省內水土污染治理企業,她已然感受到身處風口。
業內預測,未來國內土壤修復市場將達到萬億級,四川土壤修復市場會否迎來井噴?川內企業準備好了嗎?
萬億級市場初現,行業迎來風口
最近的一年,天晟源公司的生意格外好,陳倩發現,無論是接單還是咨詢明顯多了起來。
她把功勞歸功于去年5月實施的“土十條”。這是業內對《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俗稱,這部行動指南對我國土壤修復行業提出了極高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
研究報告指出,“十二五”期間,我國土壤修復工作由政府主導,每年維持在50億元的市場空間。“土十條”出臺后,預計在“十三五”期間,國家平均每年將在土壤修復行業投資5000億。從50億到5000億,這意味著,土壤修復市場的拐點已經來臨。業界預計,“土十條”中土壤修復市場規模將遠超大氣污染治理和污水處理市場,接近10萬億元存量市場規模,突破2000億元有效市場規模。
從四川來看,全省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去年底,我省出臺了更為嚴苛的地方版“土十條”,明確了到2020年,全省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遏制,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其中,268萬畝輕度和中度受污染耕地得到安全利用,83萬畝重度污染耕地進行種植結構或退耕還林還草調整,67萬畝受污染耕地得到治理修復。
去年底啟動了污染防治“三大戰役”,今年的土壤“戰役”中提出了新任務,“今年我們要做的就是全面啟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摸清家底,為進一步做好污染防治修復工作提供科學依據,進而形成系統化的防治體系。”李合意說。
摸清家底,意味著項目加快實施。陳倩說從今年初開始,公司陸續參與了十多個招投標項目,她透露,省內各個市州拋出了多個項目包,有的是土壤調查方案編制,有的是某個重點區域的治理工程,“我們已經中標了成都市的一個項目,其他的還在陸續申請中。”
晚起步高起點川企靠創新取勝
風口已來,但國內土壤修復行業卻剛剛起步。從上市的環保企業來看,屬于土壤修復領域內的至今沒有一家。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陳同斌介紹,目前水處理領域最成熟,擁有30家以上上市公司;大氣治理領域,也比較成熟,擁有15家;固廢處理領域,也已起步,比如在生活垃圾、工業醫療危廢、電子垃圾、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已經有了8家。而土壤修復領域還是空白,細分領域可在城鎮污染場地、污染農田、礦山環境、石油污染土壤方面。
從四川來看,專業從事土壤修復的企業數量少,大多數從其他治污領域轉型而來。不過,“外省的土壤污染治理的企業很大,手段比較多。但是就技術而言,我們四川還是比較先進、比較全面。”省環保產業協會會長謝天認為,四川起步晚,但起點并不低,關鍵是需要創新,“土壤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與發展有機食品分不開。這樣一個系統工程,你不用新技術,占領不了市場。”
說起創新,四川長虹格潤再生資源有限責任公司最有發言權,作為省內較早介入土壤修復的企業之一,公司總經理吳章杰的創新案例滔滔不絕,2013年,公司與臺灣某企業聯手,投建總面積近千畝的有機生態農場,利用“微生物—植物”聯合修復技術治理農田土壤。借助“多元化操作模式、高效率資源整合、深層次技術轉化”等措施,公司發展不斷加速,目前正籌備新三板上市。
“土壤污染治理跟大氣污染和水污染不同,”康寧說,土壤污染治理不僅投入大,而且見效慢。因此,企業在項目實施中難免遇到“尷尬”。土壤污染較為隱蔽,天晟源公司承接了一項皮革企業土壤污染物調查及治理的工作,調查期間,陳倩與皮革公司老板起了沖突,“他們覺得我們選的點位太多了,認為我們就是為了多掙錢,實際上,我們是按照標準執行的。”她透露,一個監測點位就要花成百上千元,有時候為了查明污染,可能得投入上百萬元進行研究。而據業內測算,土壤修復前期調查的投入只占到20%-30%。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國內首支土壤修復產業基金南京簽約,首期基金發行不低于10億元。專家認為,此舉或可緩解資金問題,值得四川借鑒。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