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氣治理:是“投鼠忌器”還是“鳳凰涅槃
摘要:英國《金融時報》一篇報道認為中國的大氣污染正在陷入兩難境地,似乎中國的環境治理“投鼠忌器”,事實真是這樣嗎?
中國西寧市晨曦霧霾。(圖片來源:新華網)
近年來,我國已經建立一套較為完備的環保體系,在環境治理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工業污染防治與經濟發展之間依然存在矛盾,中國治理大氣污染前景如何?海外網(m.haiwainet.cn)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周偉鐸對此撰文分析。
近日,英國《金融時報》一篇報道認為中國的大氣污染正在陷入兩難境地:政府一方面在想盡辦法不致環保對社會造成太大損失,另一方面卻要面臨環保組織對環保的強烈訴求。乍一看,似乎中國的環境治理“投鼠忌器”,事實真是這樣嗎?
背景
十八大以來,中國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開進了“快車道”。
“大氣十條”圖文(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2013年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俗稱“大氣十條”),企業面臨日益嚴格的環境標準約束。在法制建設方面,《環境保護法》和《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相繼得到修訂,而且國務院出臺了排污許可制度、“三大紅線”、環保稅“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河長制“等一系列的環保制度改革。
“十三五”以來,以“三去一降一補”(即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為主要任務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新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主線,煤炭、鋼鐵、煤電等行業去產能任務嚴峻。這樣的背景下,淘汰過剩、落后、污染嚴重的產能成為必然選擇,必然會對環保不達標的工業企業帶來沖擊。
現實問題
不可否認,當前中國大氣污染治理中依然面臨著一些難題。
比如環境監管難題,近期環保部對京津冀地區強化督查就發現70%以上的巡視企業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
此外,局部地區還面臨經濟下滑風險。污染企業需要落實“限產”、“停產”、“錯峰生產”甚至關停等政策,從而產生的經濟損失、勞資糾紛、欠薪現象比較嚴重。
最后,一些地方政府治污決心不足。環保部2017年4月1日就曾針對大氣污染治理政策落實不到位而對北京市大興區,天津市北辰區,河北省石家莊趙縣等7個區縣的主要負責人進行集中約談,要求夯實環保主體責任。
本質
而在大氣污染治理過程中面臨的難題,本質是政府、企業和公眾三方的博弈問題。如果環境監管和處罰力度不夠,地方企業可以向當地政府“尋租”,地方政府與當地企業達成“政企合謀”,那么當地的環境治理工作將很難有實質性進展,甚至是環境質量惡化。這就給公眾利益帶來損失,引起公眾不滿。如果環境監管嚴格,對污染企業處罰力度大,那么地方政府接受地方企業“尋租”的成本就很高,這就會倒逼地方政府下決心治理污染,打破政企合謀,接受公眾監督,從而使經濟向綠色發展轉型。
環境治理漫畫圖解(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必須強調的是,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綠色發展已經成為“十三五”時期的重要發展理念。應該看到,當前中國正在經歷的綠色轉型升級面臨的“陣痛期”,與1990年代末部分區域出現大范圍“下崗潮“不可同日而語。中國經過近40年的市場化轉型,已經基本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產業結構和價值鏈邁向中高端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鳳凰涅槃
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入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紅利正逐漸顯現。根據2017年第一季度上市公司報告,曾經的“虧損王”中國鋁業,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9億元,幾乎相當于去年全年的凈利潤,同比暴增20倍;鋼鐵板塊一季度凈利潤總額超過110億,有33家業績同比實現大幅上升,只有三家出現虧損;煤炭板塊中最大煤炭生產商神華能源首季度凈利同比大增173%至129.4億元,遠超預期增幅。而就在2015年A股十大“虧損王”中有五家鋼鐵企業和兩家煤炭企業,整個鋼鐵行業近六成企業虧損。通過產業積聚,技術創新,中國鋁業、中國鋼鐵行業和神華能源等實現了華麗轉身,充分體現了產業升級的紅利。短期的“投鼠忌器”與長期的“提質增效”,孰輕孰重,一目了然。
互聯網+漫畫圖(圖片來源:鳳凰資訊)
值得一提的是,新興產業和新業態的大量涌現,正在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推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推動,特色小鎮試點建設以及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正在則為地方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示范。以“世界鋼都”之稱的唐山為例,鋼鐵企業已由2012年的58家減少到2016年底的44家,已化解煉鋼產能3140萬噸、煉鐵產能1873萬噸,分別占全省化解總量的52%和37%。在去產能的同時,唐山市通過優化鋼鐵產業布局、調整產品結構、整體提升了鋼鐵產業市場競爭力。當地政府借助京津冀協同發展示范區的引領作用,從鋼鐵大市向裝備制造大市轉變。通過增新興產業、增臨港產業、增城市經濟、增傳統產業活力、增園區經濟、增現代農業“六增”為抓手,尋找經濟發展新動能,唐山市預計年內將新增科技型企業中小微企業一萬多家,新增市場主體9萬戶。
結論
企業破產、重組與再生本身就是市場競爭的必不可少的自然組成部分。美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在自身經濟發展轉型的過程中都經歷過“去產能”帶來的短暫“陣痛期“。因此,過分強調當前中國大氣污染治理對經濟社會可能產生的動蕩,不排除其有唱衰中國的不良動機。正如歌詞所言”海闊天空狂風暴雨以后“;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引領下,中國的經濟發展質量和環境質量在經歷”鳳凰涅磐“之后,都將會得到”氣質“提升。
(周偉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海外網特約評論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