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槐房地塊水土“原地”清污告捷 屬國內首次嘗試
南四環外的槐房地塊上,占地近10萬平方米的瀝青混凝土廠在2014年停產后,很快被發現廠區土壤和地下水受到嚴重污染,污染深度達30米。
此后,一場歷經3年的治污戰打響。記者近日從具體實施治理的北京市政路橋集團獲悉,槐房地塊已經成功修復受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成為全國首例大型原地治理水土污染項目。
污染土壤相當于半個水立方
瀝青生產過程中需要加工原油,這讓場地土壤和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00畝的廠區內,有50畝出現污染,其中不到四分之一屬于重污染。
施工方北京市政路橋集團四公司相關負責人向記者出示了一份前期勘查數據,場地內土壤和地下水的重污染區分別在17米至18米和21米至23米的深度。而經過各方專家提取驗證發現,主要污染物是苯和石油烴。
“前期打井時,一進廠區就能聞到一股濃濃的油污味道。”這位負責人說,工人在施工過程中甚至都要穿防化服、佩戴防毒面具。
北京市勘察設計研究院曾受委托開展了槐房場地污染調查與風險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場地受污染的土壤總方量近40萬立方米,相當于近半個水立方;受污染的地下水面積為近10萬平方米,相當于四分之一的北海公園湖水域面積;污染深度達30米,相當于十層住宅樓高度,其修復工作量巨大。
在發現污染物后,相關的治理工作隨即開展。環保部門也組織國內行業權威專家進行論證,針對該項目確定了嚴于歐美標準的修復目標值。
最大規模水土污染原位治理
歷時3年的水土治理,有兩年的時間是在做前期方案和勘察,因為這是國內首例大型有機類污染場地土壤與地下水原地聯合治理項目。
“原位治理”,明顯區別于此前多有應用的“異位治理”,也就是污染物原地不動地治理,不轉移到其它地區治理。
“這里的污染物體量太大,一方面運輸成本過高,另一方面北京還沒有企業具備處理如此大規模污染物的能力。”相關負責人解釋,更重要的是,土壤和地下水中的苯具有揮發性,一旦運載設備密封不嚴,極易發生泄漏。
實際操作中,污染場地上共打了238口氣井和110口水井:氣井分11米、15米、18米三層抽出土壤中的苯,經過催化燃燒、活性炭吸附后把符合標準的氣體排走;水井則把地下31米的地下水抽上地面,進行除污治理后,回灌至地下。每一口井的影響半徑是10米至30米,從而實現對污染物的全覆蓋。
地面上配套建設了土壤處理設施,處理能力達到9000立方米/小時,水處理設施每天的處理能力是5000噸。
連續半年檢測結果均合格
從去年4月正式開始修復后,歷經1年時間,槐房地塊水土治理基本完成,也實現了污染修復工程對周邊環境影響的最小化。
相關負責人測算,從治理時間上,原地治理比此前的異位處理周期縮短半年到1年,治理成本也節省三分之二。據悉,該項目已經處理污染土方量36.17萬立方米,地下水量26萬立方米,采用多元化的修復技術。
“目前,土壤已經完成3次驗收,地下水已經完成12次驗收。”這位負責人介紹,北京市環科院開展了連續半年多的全方位跟蹤取樣檢測,土壤和地下水質量均驗收合格。槐房地塊污染修復治理項目最終實現的土壤及地下水相關指標,均遠遠低于既定的污染物修復目標值要求,趕超歐美國家環境修復領域現行標準的規定。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