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即將進入資本市場“快車道”
政策引導垃圾分類進入“快車道”
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我國面臨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問題也日益嚴重,城市生活垃圾由于成分復雜,在處理處置上存在區別,例如,城市中的餐廚垃圾和廚余垃圾由于含水率和有機質含量較高,在處理中適合采用發酵技術使其資源化和減量化;而居民日常生活垃圾中含有的廢棄物含水率低,且其中有部分屬于可回收物品,其處理適合回收后進行焚燒或無害化填埋。因此,垃圾分類在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理過程中至關重要。
垃圾分類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遵循垃圾處理的三個原則: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并可以通過不同技術對各種垃圾進行針對性處理。通過垃圾分類,將一部分可回收資源分類回收,避免資源無端浪費;同時也減少了一定的垃圾量,減輕垃圾處理負擔;分類后的垃圾,通過針對性處理,將垃圾產生的危害降至最低,使其對人體及環境沒有危害。
早在2000年,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等地就被確定為“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但17年過去以后,中國垃圾分類的效果仍不盡人意。為深入推進垃圾分類,讓分類的理念走進千家萬戶,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和住房城鄉建設部于2017年3月18日聯合發布了《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明確制定了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的目標、垃圾分類的類別、激勵機制等內容,并通過選擇一批重點城市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來加快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同時,在2017年全國節能宣傳周期間,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住建部、發改委、中宣部和中直管理局五大部門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切實推行黨政機關等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到2017年底前,中央和國家機關及省區市直屬機關率先實現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希望以此來帶動社會各界積極自覺做好垃圾分類工作。由此可見從國家層面上對于垃圾分類的推行是十分重視的,這也說明,未來我國垃圾分類工作一定能夠順利推行、實施。
垃圾分類需要納入市場化運作
做好垃圾分類,不僅需要培養國民的垃圾分類意識,更需要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經濟手段等方式將其納入市場化,通過市場化運作使垃圾分類變成人們日常生活中自發的一種行為方式。這就需要政府首先要對這方面市場進行前期培育,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不斷推進,國內人力成本逐漸上升,而做好垃圾分類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進行維持,并且,當前垃圾收運工作是一項市政工作,其產生的經濟效率不高,相關工人的待遇水平也相對較低,因此,我們日常看到的環衛工人大多歲數較大,生活水平也相對較差。未來,隨著國內人力成本進一步增加,環衛工作方面的人力成本更大,這會大大增加政府的財政壓力,因此,采用其他方式替代單純的人工清理和垃圾收運工作、將市政工作納入市場經濟范圍,筆者認為將是未來解決垃圾收運處理問題的思路。
未來,降低垃圾收運、分類及處理的成本將很大程度上依托于高機械化水平,而這一市場也已經開始形成,并逐漸受到資本市場的關注。從垃圾進入垃圾桶開始,通過自動裝卸式垃圾分類收運車運輸至垃圾收運站,對垃圾進行壓縮減小收運體積后統一送入對應的垃圾處理廠,通過自動式垃圾分選設備將垃圾進行分選,并將不同垃圾針對性處理,甚至當前一些自動式垃圾清掃車輛可以實現對公路的自動清掃以代替人工清掃,這也反映出了機械代替人工的大趨勢。對這些設備的大量需求促進了機械行業轉型升級,如山東五征、中聯重科等重型機械車輛企業也在垃圾收運車輛方面頗下功夫,各種類型的垃圾收運車輛開始充斥市政環保市場,同時,垃圾分選設備制造商也逐漸興起,國內外各類分選設備開始應用于全國各個垃圾處理廠。由于我國城市垃圾處理壓力較大,未來將會興建更多的垃圾處理廠,這也使得垃圾收運、分選和處理設備市場進一步火爆。
究竟誰在為垃圾處理“買單”?
垃圾處理,在當前屬于政府市政工程方面的工作,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運和處理處置,一般都是由國家和當地政府直接撥款進行維持。表面上看,似乎為垃圾處理“買單”的是政府,并不關個人的事,然而,政府的經費支出也是通過納稅獲得,其實質上,為垃圾處理“買單”的還是國民。當前,之所以要實行垃圾強制分類就是因為推動國民自發進行垃圾分類進展緩慢,對個體居民而言,垃圾分類與否與自己并無太大關系,還要為此付出一些額外的精力,這就導致個體居民在沒有很強的分類觀念及意識的情況下對垃圾分類持消極態度。未來,國家通過強制政策或許可以扭轉該局面,但當前垃圾處理市場還屬于單純的政府需求行為,解決垃圾問題是政府應當負責的社會責任,但相應地,真正為垃圾處理買單的還是產生垃圾的人或者單位,正如國家在治理污染問題上所提出的“誰污染,誰治理”一樣,垃圾處理也應當實行“誰產生垃圾,誰負責處理”的治理模式。
當然,要真正實行這一模式,需要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首先,政府應當逐漸培育垃圾處理市場,當前新建的垃圾處理廠大多為PPP模式,在該模式下政府既能有效緩解基礎設施建設所帶來的投資壓力,企業也能從中得到利益回報;不過,當前運行的一些垃圾處理廠大多未實現顯著的盈利,這其中主要原因就在于尚未明確垃圾處理的主體責任對象。按照“誰產生垃圾,誰負責處理”的原則,產生垃圾的城市居民應該為此負經濟責任,然而,當前的情況是政府代城市居民為垃圾處理買單,當然,其所需經費還是要從納稅人手中獲得。但是,這種模式下垃圾處理廠基本就依靠政府補貼來支撐,并沒有將其作為一種市場性行為,這導致的后果就是垃圾處理廠的收入來源單一且不能自身控制盈利能力,形不成合理的垃圾處理價格調控機制,使處理廠一直處于勉強維持狀態。未來,通過政府的政策引導,將垃圾處理的主體責任明確為產生垃圾的對象,并將其作為強制性行為對國民加以約束,屆時,垃圾分類處理的市場將會真正進入市場化運作,其發展也會真正進入“黃金時期”。
垃圾資源化市場需要培育
垃圾分類的一個目的是通過分類,回收一部分可用垃圾進行二次回收利用,并且通過分類,對不同垃圾采取不同的處理手段,以達到精準處理的目的。城市生活垃圾中的餐廚、廚余垃圾比較特殊,其含水率較高,且有機質含量也較高,在處理方法上適合使用發酵技術對其進行減量化和資源化處理,并可以產生沼氣等二次能源和沼渣做成的營養土等附加產品。這在一定程度上圍繞垃圾分類處理后的產物形成了一個初步的市場,但是,這個市場在當前是十分脆弱的。與其他垃圾處理場相似的是,餐廚(廚余)垃圾處理廠依然需要依靠政府補貼維持正常的運轉,以藍德環保的廣西南寧餐廚項目為例,其處理廠對餐廚垃圾處理量為200t/d,地溝油為22t/d,通過干法厭氧技術將餐廚垃圾發酵,產生的沼氣經過提純作為商品出售;對地溝油處理做成生物制柴油,發酵后的沼渣改良后作為營養土制成產品進行出售,形成了一個垃圾處理資源減量化封閉式環路。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附加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并不夠強,而且,餐廚垃圾處理廠從收運到處理需要的運行成本很高,產生的經濟效益并不能完全彌補處理廠的運行費用,所以需要政府通過補貼的方式維持處理廠正常運行。
“南寧模式”折射出的是當前優秀的環保企業運營管理模式與相對滯后的垃圾處理“買單”者的矛盾,由于沒有利益可圖,大多數餐廳、酒店等并沒有較高的積極性參與餐廚垃圾的回收,這導致處理廠前端的收運工作開展困難,并且在經濟上處于虧損狀態。對此,政府應當通過地方立法等方式將垃圾處理的責任主體明確為各個產生垃圾的單位及個人,通過嚴格監管,逐漸培育垃圾分類回收市場,讓垃圾分類回收、運輸、處理與后期資源化利用真正進入經濟市場運作。
資本布局垃圾分類處理市場越早越好
可以肯定的是,不遠的未來,垃圾分類處理市場化將會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事實表明,一旦一個行業發展進入成熟期,資本介入將會變得十分困難,這就需要投資者盡早發掘潛力市場,盡早布局,在該行業市場成熟穩定后,其回報也將是巨大的。當前,各環保企業在各地通過PPP模式新建的垃圾處理廠即屬于對該行業的資本布局,甚至,國內各大環保企業已經通過采用并購、收購垃圾處理廠股份等方式加快布局。例如,首創環境于2016年9月2日完成收購新西蘭最大的垃圾處理企業BCGNZ51%股權;2016年3月2日,北控斥資14.38億歐元正式完成對德國EEW廢物能源利用公司100%股權的收購。可以看出,實力雄厚的環保企業已經開始對垃圾分類處理市場進行資本布局,而大型投資機構也已經通過聯合大型環保企業開始布局拉結分類處理市場,因此,對投資者來說,當前應當盡快布局垃圾分類市場。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