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巧手細工 繡出“醉美”椰城
93.2%、98.1%、98.3%、98.6%……2013年至2016年,海口市空氣優良率逐年攀升,并連續七年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一。海口優良的生態環境絕不僅僅是空氣質量,多年來,全市緊緊圍繞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生態立市、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全面加強環境保護,讓整體生態環境質量節節攀升。
那么,我市是如何把好生態關,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今天,記者帶領大家一起了解海口“環保人”是如何用智慧和汗水,巧手細工繡出“醉美”椰城
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精準防治大氣水土污染
“保護環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僅是環保一個部門就能做好,需要大家攜起手來,久久為功。”市生態環保局黨組書記、局長劉東介紹,全市下“繡花”功夫,創新管理模式持續深化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并取得階段性成果。
上半年,我市編制《海口市大氣污染防治2017年度實施計劃》,深入實施“大氣十條”,加強機動車尾氣污染防治,撥出補貼資金1844.25萬元,淘汰黃標車1350輛。不僅如此,我市還在全省率先采用遙感監測設備對道路行駛機動車進行排氣監督抽測,治理機動車尾氣污染,一系列的舉措取得很好的治理效果,海口空氣質量因此再次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一。
不僅如此,還加強環保立法,《海口市揚塵污染防治辦法》7月1日起實施,進一步理順我市揚塵污染防治管理體制。劉東告訴記者:“全市開展海口水生態環境調查與思考、GEP南渡江生態保護環境綜合整治規劃、海口國家級新區戰略評估等規劃課題研究。”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我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探索實施生態化水體治理方式,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治水典范。全面落實“河長制”,印發了《海口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方案》,將有統計信息的江、河、湖、庫共計195個水體全部納入實施河長制管理范圍,基本涵蓋全市主要水體、水系。采取“PPP+EPC+跟蹤審計+全程監管”的治水模式,將全市32個水體按照區域劃分為6個子項目,按照“一河(湖)一策”原則對各水體進行全面治理。
目前,已完成建成區32個水體共683個排污口中480個直排口的截污工作,約占總數的70.3%;清理淤泥約229萬立方米;建設成9個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3座污水提升泵站和多個淤泥沉淀凈化池等。如今,全市水體水質整體得到快速提升和改善。
此外,還構建政府主導、企業擔責、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的土壤污染防治體系,促進土壤資源永續利用。嚴厲打擊非法轉移、處置和傾倒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行為,上半年共排查制藥廠、汽車維修廠、醫療機構等196家企業、下達限期整改通知書153份;推進農業污染防治,加快推進全市存欄規模1000頭的生豬養殖場環保設施改造。
我市以“雙創”為抓手,積極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城鄉環境全面向整潔有序、健康宜居轉變。全市576個“三無”小區完成集中治理,新建垃圾轉運站35座、廁所131座,餐廚垃圾及糞渣無害化處理廠建成投入使用;建立“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建立村莊保潔制度,開展“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的鄉村保潔工作。當前,全市農村行政村生活垃圾收集點覆蓋率達到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5%以上,基本達到了省政府提出的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目標。
嚴守生態環保紅線對環保違法行為說“不”
為不斷提高環境管理系統化、科學化、法制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市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初步建設完成了以“精細化管理、數字化巡查、智能化決策”為主要特征的海口市智慧環保大數據管理平臺。
今年,我市加快編繪“智慧環保一張圖”,截至7月,基本完成了環保局內部所有數據資源的整合,內容包括:生態紅線、污染源分布、城市內河湖、污水處理廠、排污口、水質監測斷面、空氣自動監測點位、環境監察信息、市政管線管點、濕地保護范圍、飲用水源地、水體藍線等20多個圖層。
同時,市生態環保局將環保管理的重心從簡單的總量控制為主向污染治理、環境質量改善轉變,從單一的污染防治向風險防控、聯防聯控、區域共治轉變,建立了全市聯網、集成污染源所有環境信息的《海口市污染源動態管理系統》。系統采用大數據管理理念,引入人工智能預警技術,收集整理了1萬多家企業的環保信息,并將空氣質量數據、水環境、重點污染源環境統計、自動監測等數據進行綜合分析,提供污染源信息管理、環境監測、監察執法、排污收費等業務模塊,并與環保網格化管理系統等進行信息互聯互通,實現了對污染源環保業務數據系統化、智能化的全面監管。
在環境監管執法模式上,我市加快創新,1月20日,瓊山區生態環保局在全省率先開發完成并上線試運行“環保移動執法系統”。“7月開始,市生態環保局推出了海口環境監察APP,要求市區兩級環境監察單位全面推行使用。”劉東介紹,環境執法人員通過APP系統,可以隨時隨地查看企業的基礎情況、環保審批、排污監測、視頻監控等信息,隨時隨地對排污企業進行定位監控,一旦發現異常,執法人員可以立即依此數據對企業展開調查和執法。
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可以直接為環保決策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市生態環保局總工程師宋延巍說:“為此,我們積極開展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配備多名專業技術人才,開展信息收集、整理、建庫管理和應用服務等工作,并逐步開展海口市環境承載力分析、污染氣象關系分析、環境經濟關系分析、污染物大數據分析、環保預警預測、污染排放治理等主題應用和研究工作,探索環境與經濟社會之間的關系并輔助決策,開展重點污染源環境監管信息公開機制研究,以提高環境服務能力。”
不僅是智慧管理,我市將飲用水水源地、自然保護區、濕地等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納入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劃定陸域生態保護紅線共計529.034平方公里,占海口市國土面積的23.11%,其中Ⅰ類紅線區120.162平方公里、Ⅱ類紅線區408.872平方公里,所有的紅線矢量數據都納入我市“多規合一”數據平臺。
劃好紅線后,規范各生態保護紅線功能分區內的開發建設活動,把環保標準作為產業和項目落地的前置條件,禁止高能耗、低產出、重污染的生產工藝項目入駐。上半年共發放污染物排放許可證66張,否決不符合規劃、環保審批條件的項目12個。
同時,我市全面亮劍違法行動,對違法行為零容忍、頂格處罰,鐵腕執法。采用“日常檢查與雙隨機抽查相結合、日間檢查與夜間檢查相結合、工作日檢查與節假日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將監管關口前移,把監管網絡織密,著力增強環保執法的威懾力;探索建立公、檢、法、環四部門定期協商、高效協作的工作模式,經常邀請公、檢、法三個部門的業務骨干進行座談,強化部門聯動,做到從快從嚴辦理環境違法案件。上半年,共立案處罰33起,下達行政處罰決定書30起,查封扣押1起,申請法院強制執行12起。
著力開展生態修復全力推行“灣長制”
海口的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有濕地資源29093公頃、占全市國土面積的12.71%。據調查,海口市有野生維管束植物1980多種,其中海南特有種40多種,列入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9種;濕地野生動物514種,其中鳥類達126種。每年到海口越冬的鳥類超過數萬只,其中白鷺最高峰時達2萬只左右……
為保護修復濕地,今年以來,我市以濕地作為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的重要抓手,將濕地保護與修復作為創建人民幸福家園的民生工程,構筑青山綠水的百年大計。為保護現有的濕地資源,我市編制《海口市濕地保護修復總體規劃》,全面加強海口市濕地資源保護與恢復,實現海口市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改善全市人居環境質量,重現海口“水城”風貌,打造“國際濕地城市”。
在濱海濕地保護方面,我市正以美舍河治理經驗加快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重點加強自然沙質岸線、河口濕地、海口灣、秀英港等海灣港口的生態修復。當前,西海岸海灣整治與生態修復項目將采取“行政團隊+專家團隊”的模式抓緊前期研究,科學修復受損岸線和海灘。對于東海岸,我市也正開展整治與生態修復項目,逐步實施退塘還濕,加強對天然沙灘、防護林、漁業設施的保護,提升沿線的生態景觀。
海口市海洋生態環境優越、海洋生物資源富饒、海島和港灣數量眾多、濱海旅游資源豐富……當前,我市加快推進“灣長制”試點工作落地,探索建立健全陸海統籌、河海兼顧、上下聯動、協同共治的海灣治理新制度,形成海灣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的新模式。
根據全市初步規劃,2017年—2019年,將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海灣管理新模式,為維護海灣生態安全、實現海灣功能永續利用提供制度保障。同時,將引導建立適度有序的海灣空間布局體系和綠色循環低碳的海洋產業布局體系,嚴守海洋環境質量安全底線、生態功能保障基線和海洋資源利用上線,打造“透綠見藍、透光見海、透水見魚”灣美物豐、民樂宜居的藍色海灣。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