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垃圾圍城大討論:毀滅下一代 還是在背鍋?
外賣帶來的一次性餐盒、塑料袋增量具體有多少,這一數據目前并沒有權威發布。坊間流傳的數據從幾十億到幾百億不等,計算方法可以分為“預測計算”型、“直截了當”型、“實際調研”型。
“聚丙烯和生物基餐盒哪個更環保是相對而言的。”
對于無利可圖的餐盒回收,外賣平臺和餐飲商可以成立回收處理基金,按照銷售額劃給餐盒回收或處理企業。
兩年前從汽車行業轉行到餓了么時,張懌不會想到,作為設計部總監,有一天他要從互聯網、餐飲業再次“轉行”研究一次性餐具的材質與環境污染的關系,遍尋專家求解,“可降解”“聚丙烯”“生物基”這些新鮮名詞都要從零學起。
關于外賣的討論一下子又火了,這次是因為環保。
《外賣背后的生態浩劫》《外賣,正在毀滅我們的下一代》《那些被你扔掉的,總有一天會還給你》……一篇篇內容類似的文章被多次轉載,締造了數個10萬+。
爆火網文截屏
這些網文以外賣餐盒和塑料袋為背景,道出塑料危害了海洋、魚類甚至進入食物鏈重返餐桌。陷入漩渦的外賣平臺還在2017年9月初被環保組織告上法庭。發酵將近一個月后,又有文章為“背鍋”的外賣澄清,認為不要夸大數據。
澄清文章截屏
沉默良久,外賣企業決定采取行動。美團外賣和餓了么近日相繼推出“青山計劃”“藍色星球計劃”,都倡議少用一次性餐具,用戶在點餐時可以選擇備注。
南方周末記者多方采訪發現,外賣餐盒使用量尚未有權威數據,公眾對于外賣影響存在誤區,減少外賣帶來的影響也并非易事。
◆◆◆
外賣餐盒幾多?
2017年9月19日,餓了么聯合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北京舉辦一場研討會,邀請了食品、包裝材料、環境等方面的專家和餐飲企業、餐盒制造商,就外賣食品包裝安全與環保問題展開討論。
這是外賣垃圾風暴后,首次由外賣企業亮相組織的會議。
“這篇網文本質上說的是可持續發展問題,換了名字出來抓眼球而已,理性的讀者都能夠明白。”張懌在研討會上回應南方周末記者。在餓了么的“藍色星球”環保計劃中,他主動擔起可持續發展實驗室的項目負責人。
9月19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餓了么”共同舉辦“外賣食品包裝安全與環保研討會”。中國網記者尚陽丨攝
要算清外賣對環境的壓力,首先要知道外賣帶來的一次性餐盒、塑料袋增量具體有多少,這一數據目前并沒有權威發布。南方周末記者分別求證美團外賣和餓了么,但沒有得到具體答案。
坊間流傳的數據從幾十億到幾百億不等,據南方周末記者統計,計算方法可以分為多種類型。
“毀滅下一代”網文屬于“預測計算”型。用外賣平臺發布的“預測到2020年中國外賣用戶將達6億”“2016年在線外賣用戶消費頻次每周消費3次以上的用戶比例為63.3%”二者做乘法,得出了每周4億餐盒的結論,每年則是接近208億個。
爆火網文截屏
有“直截了當”型。一些媒體引用業內普遍公認的每天全平臺累計2000萬訂單,認為“全國每天丟棄的外賣一次性餐盒至少有2000萬個,一年就是73億個”。
還有“實際調研”型,有環保組織研究分析了100個外賣訂單發現,平均每單外賣會消耗3.27個一次性塑料餐盒/杯,以此計算,這3家平臺每天將產生近8000萬個一次性餐具。如此計算,一年則高達292億個。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循環經濟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副主任曲睿晶認為,“想要摸清整體數據很難,除了平臺訂餐,還有很多外賣形式,平臺訂餐實際收到的餐盒和系統登記餐盒數量也不相符。”
張懌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目前這項摸底工作已經在餓了么和百度外賣內部啟動,利用大數據方式進行外賣餐具消耗情況摸底,“餐盒的數量是能夠計算出來,但是問題不在于多大數量,而在于對自己的狀況有所了解,做出什么樣的決策,給公眾交代。”
外賣餐盒數字五花八門并無定數,餐盒對環境的影響也與餐盒材質、處理方式都有關——
如果是全部填埋,那目前餐盒中的不可降解成分確實會對環境造成影響;如果是焚燒,用不含氯的餐盒,就不會產生二噁英;如果是回收再利用,污染則主要集中在塑料再生過程的廢氣、廢水,“因此,后二者的影響不能夸大。”曲睿晶說。
◆◆◆
源頭減量難
要想減少外賣對環境的影響,曲睿晶認為,可以從減量化——從源頭減量,資源化——回收再循環,以及無害化——垃圾處理三方面入手。這也是環保界奉為經典的3R原則:reduce、reuse和recycle。
源頭減量最容易但踐行不足。外賣平臺已可以備注“不要餐具”,但在短暫午休時間以外賣果腹的白領們依然發現,選擇備注之后,仍要面臨一人份外賣附帶兩套塑料餐具的尷尬。
除了保溫防漏,不少外賣的包裝過于嚴實甚至很“華麗”。張懌對此的理解是,“以前消費者可以通過店內裝潢、風格等對餐飲品牌有形象認知。到了外賣時代,餐廳依然希望建立品牌和消費者之間的橋梁,因此選擇以華麗的包裝和富有個性的LOGO體現。”
北京建外SOHO,被丟棄的外賣餐盒。南方周末記者張濤丨攝
推進標準化餐盒也被認為是減量的方法之一。在日本、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便當流行用木質或紙漿套餐餐盒盛裝,湯羹等流質食物則需要單獨的一次性容器,由此實現塑料用品的減量。
湖北省一家餐盒制造企業的總經理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如果有市場,生產套餐盒并不困難。
然而,推行標準化餐盒的路并不容易。南方周末記者從餓了么內部一位人士處得知,早在2016年,餓了么就曾在內部給餐廳推行過一次提供標準化環保餐盒的服務,商戶可以在餓了么“有菜”網上選購原材料的同時選購標準化PP餐盒。
“每天餓了么會負擔相當一筆成本,但是餐廳的選用量很小,庫存的貨拖了很久才發完。”上述人士說。而與之類似的情況還曾發生在塑料袋上,曾有外賣平臺也免費推出過標準化塑料袋和早餐紙袋,但是無法應對市場龐大的需求量最終放棄。
◆◆◆
用非塑制品代替真的更環保?
曲睿晶認為,外賣也給上游餐盒生產企業帶來了不少機會,在源頭減量的難度較大,只靠呼吁遠遠不夠。“平臺可以建立對餐廳的約束機制,讓綠色消費貫穿企業銷售的全過程。”
選用更環保的餐具、減少塑料的使用量也是一些餐飲店的想法。
在研討會上,西貝莜面村副總裁楚學友分享了一個個案實驗結果:用紙質餐具來裝牛大骨的湯汁兒,結果不到20分鐘,就被完全滲透了。
“目前的餐具既符合我們的功能需求,設計美觀又材料安全的,其實比較少。”楚學友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不同的湯汁溫度,油脂含量不同,不同紙質餐具的紙漿成分也不同。我們也還需要做很多批次的實驗才得出結論。”
為何不用更加環保的材質替代塑料?行業內人士的一致回答是,“成本太高,實用性差,且不一定環保。”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說,傳統外賣餐盒多采用聚丙烯、聚苯乙烯等材料制成,其強度、耐熱性、穩定性高,且成本低廉,因此受到商家青睞。
除了容易沾染油漬以外,紙質餐具最關鍵是無法密封,運輸中容易灑出來,沒辦法外送。紙質餐具更適合冷餐類的盛裝,比如沙拉、不含湯汁的葷素涼菜等。
看似可行的替代方案中,紙質餐盒和聚乳酸(PLA)的成本都是聚丙烯的2倍,生物基餐盒成本也很高,價格并無優勢。
專注于生產聚乳酸餐盒的海正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可降解塑料產業摸爬滾打十余年,得益于吉林的限塑令,才能在東北一地站穩腳跟。
其實,最好的生物基材料餐盒和紙質餐盒也都含有一定的塑料成分,在生物基餐盒中,雖然有40%左右的秸稈等物質可以直接降解,但另外60%的塑料則仍然存在同樣問題。
“聚丙烯和生物基餐盒哪個更環保是相對而言的。”從外賣垃圾爭論伊始,餓了么食品安全管理部高級食品安全專家苗虹就奔走于各大餐廳調研餐盒質量,她給南方周末記者舉例,“如果現在有一個5g(克)的餐盒40%是生物基成分,其余是聚丙烯的成分占3g;另一個餐盒只有1g,成分完全是聚丙烯,但是可以采用PP發泡的工藝,哪個更環保?”
◆◆◆
“回收外賣餐具是賠本買賣”
仔細觀察手上的餐盒,除了“微波爐許可”外,一般還印有意味著材料為聚丙烯的“PP5”和代表可循環利用的三角符號。
然而,可回收的標志難以給這些餐盒帶來更好的歸宿。
一位廢塑料收購從業人員對南方周末記者說,近期廢塑料的回收價格一路走低,以前聚丙烯餐盒能賣到5000元一噸,現在則掉到3000元一噸,是他們能承受的底線。盡管外賣產生的餐具數量龐大,但對他們來說,把充滿油污的餐盒從一堆垃圾里拎出來、再清洗的過程,耗費了大量人力,“回收外賣餐具更是賠本買賣”。
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再生塑料分會秘書長盛敏形容此前垃圾廢塑料處理的方式是“螞蟻搬大象”,由小微廢塑料造粒企業幾噸幾噸地回收、再造粒。隨著包括大城市周邊的廢塑料處理小工廠在內的“散亂污”被關停,塑料垃圾堆放成災。“大企業沒成氣候,中小企業全面關停,現在國內廢塑料環保處置與再生利用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
“國外廢塑料品質更好,價格還有優勢,而且還有進項票(增值稅中列計進項稅額的發票)抵扣。”盛敏介紹,塑料再生企業的各項稅賦加起來超過22%,在國內廢塑料回收沒有進項票的情況下,就意味著塑料再生企業需要賺回這部分稅費才開始盈利,“如果要環保處理一噸垃圾塑料并再生造粒,利潤率極低,根本無法達到22%的利潤率”。
正因如此,盛敏說,即便國家禁止洋垃圾進口,上有政策,也抵擋不住行業內的“下有對策”——國內企業將廢塑料加工廠選在東南亞,在東南亞工廠將國外廢塑料直接生產再生塑料顆粒,再以普通原材料的身份出口回中國。
北京建外SOHO,清潔工人推著一大箱垃圾,其中有大量外賣餐盒。南方周末記者張濤丨攝
◆◆◆
設立外賣餐盒回收處理基金
對于無利可圖的餐盒回收,讓外賣平臺和餐飲商家承擔塑料餐盒的回收責任,避免成本外部化,推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是一個可行的選擇。外賣平臺和餐飲商可以成立回收處理基金,按照銷售額劃給餐盒回收或處理企業。
“不過羊毛出在羊身上,外賣價格相應地會有一定上漲。”劉建國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這反過來可能對消費者的外賣需求產生一定抑制,從而在源頭減少外賣垃圾產生。
基金由平臺和餐廳各自承擔一定比例,也需要進行詳細的成本核算,根據利潤分配進行制度設計。
劉建國說,目前國家法律法規層面上還沒有明確要求,《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也未涉及外賣餐盒,需要在對電子廢物等其它廢物試點推行、部分省市對外賣包裝廢物試點推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基礎上,逐步納入外賣行業。
對這一回收路徑,張懌表示認同。不過,他擔心的是如何激勵物流系統完成這件“沒有動力”的事。
上海“兩鮮”電商提供了一些經驗。“兩鮮”自家的快遞員會把保溫袋和紙箱當場拿走、下次下單時用戶可以在App里選擇,讓快遞員回收上次使用的包材。這項從2016年1月開始的行動,也對物流系統中的送貨員有激勵作用。“我們鼓勵配送員主動回收,可以積攢積分進行升級,直接影響薪酬的多少。”“兩鮮”網董事長沈斌說。
上述研討會上,餓了么表示將與環保組織、專家合作,牽頭成立外賣行業環保協會,制定外賣行業環保自律公約,形成行業環保標準。
對于消費者而言,9月18日起,餓了么App的“無需餐具”備注功能在全國陸續上線,用戶下單選擇該備注即可獲積分獎勵。餓了么還承諾年底前優選出一批環保餐飲具目錄供全平臺商戶選擇。
“怎么回收的確是我們戰略性的目標,近期會給大家答案,即使今天風浪再大也一夜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但我們可以從小地方作為試點。”張懌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