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珠江南海垃圾焚燒發電廠 探索垃圾變廢為寶
“太震撼了,真是一點臭味都聞不到!”26日上午,珠江南海區國土城建和水務局(住建)舉辦南海固廢處理環保產業園(以下簡稱固廢產業園)主題體驗活動,近40名市民代表走到垃圾卸料口前,與15000噸巨型“垃圾山”近距離接觸,了解垃圾變廢為寶的全過程。
固廢產業園不僅每天幫助南海市民消化掉3000噸的生活垃圾,還探索出了垃圾處理廠與高校、社區做友好鄰居的“瀚藍模式,南海經驗”,固廢產業園與一墻之隔的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南海校區(以下簡稱廣東輕工學院),打造了省內首條校企環保工業旅游線路。
市民在監控室內觀看垃圾焚燒。
隨著南海生活垃圾產量不斷增加,南海在籌備對垃圾焚燒發電廠進行提標擴能改造的同時,也在謀劃通過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按照計劃,到2018年底,分類工作將擴大至全區各鎮(街道)所有城市社區和物業小區。
市民參觀南海固廢處理環保產業園。
零距離接觸垃圾山
市民說一點臭味都聞不到
昨日,近40名市民走進與固廢產業園一墻之隔的廣東輕工學院,此次體驗活動的首站是廣東輕工學院的歷史文化長廊,這也是南海區固廢產業園與廣東輕工學院共建的廣東省首條校企環保工業旅游線路的一站。
在廣東輕工學院的學生導游的帶領下,市民代表們漫步歷史文化長廊,了解該校的深厚歷史底蘊。得知該校前身可追溯至1933年“廣東省立第一職業學校”,抗戰時期學校師生一邊抗戰、一邊求學時,市民們不由自主地發出感嘆:“原來輕工學院歷史這么悠久!”
隨后,市民代表們來到了固廢產業園,園區內綠樹成蔭、干凈整潔,讓他們懷疑自己不是置身于垃圾處理園區,“這里更像高大上的中外合資工廠,也像一個展館。”一市民說。
在350畝的固廢產業園內,以垃圾能源化為中心,將生活垃圾轉運和焚燒、生活污泥干化、餐廚垃圾資源化、滲濾液處置、飛灰處理等各項目融入產業鏈中,并且共用污水治理和煙氣治理設施。走到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卸料口時,卸料口的閘門打開,出現了一個堆積近10米高的“垃圾山”,“這里的垃圾大概15000噸,就是南海三四天的生活垃圾產量,垃圾焚燒之前,要先放干才能放進焚燒爐燒。”南海綠電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品牌推廣部經理朱偉業介紹。
固廢產業園內綠樹成蔭、干凈整潔。
市民參觀廣東輕工學院的歷史文化長廊。
市民代表們紛紛拿出手機拍照,并驚訝地問:“平時垃圾車經過都臭氣熏人,為什么這里一點臭味都聞不到?”原來垃圾產生的臭氣被抽風系統抽入爐膛作為焚燒爐助燃空氣,并由此形成微負壓,使臭氣不會外逸。
“太震撼了!顛覆了我以前的看法。以前垃圾車經過都覺得臭氣熏人,沒想到在‘垃圾山’面前,反而聞不到臭味,南海的垃圾處理技術太先進了。”市民徐綺華說。
更讓市民代表驚訝的是,生活垃圾在這里處理后可變廢為寶,朱偉業介紹,園區內兩個垃圾焚燒發電廠每日處理能力為3000噸生活垃圾,通過焚燒每噸垃圾可發電300度,除了供園區使用,還可以發電上網,每天發電量可滿足南海16萬戶居民一天的用電。
這種生活垃圾處理模式也被業界成為“瀚藍模式,南海經驗”,推廣到全國18個城市。2012年,南海垃圾焚燒發電二廠獲國家住建部“AAA級無害化焚燒廠”,獲南粵環衛三十佳“最佳運營獎”;2013年,獲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光榮榜“金獎”,獲廣東省城市生活垃圾優秀示范項目。
校企合作
校企共建環保工業旅游線路
不少市民好奇,為什么在廣東輕工學院直線距離300多米處建垃圾焚燒發電廠,兩者卻能相安無事,并打造了廣東省首條校企環保工業旅游線路?
“其實不管在哪個地方建垃圾處理廠,或多或少都會有市民反對,這叫‘鄰避效應’,政府部門非常理解群眾的擔憂和顧慮,這個產業園建設過程中也曾遭投訴,但我們用實際行動贏得了鄰居們的信賴。”南海區國土城建和水務局(住建)環衛科科長陳杰文說。
瀚藍環境股份有限公司固廢事業部南海綠電董事、總經理助理曾飛介紹,為了消除“鄰居們”的不理解,破解“鄰避效應”,固廢產業園首先修煉內功,以歐盟標準建設園區;其次,實施透明化管理、立體化監督,政府引入第三方專業公司對園區內的設施進行24小時全天候不間斷的專業化、常態化監管,并聘請周邊社區、村委代表為“環境監督員”,不定期對企業進行抽查監督;最后是共贏,讓“鄰居”成為環保的同盟軍。今年6月,瀚藍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與廣東輕工學院簽署了校企合作旅游景點的框架協議,打造廣東省首條校企環保工業旅游線路。
“我們不僅要重點打造這條工業旅游線路,學校還跟綠電公司成立了環境學院,這里還是我們學生的實訓基地之一。”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管理學院院長劉生華教授說。
生活垃圾源頭分類
明年底推廣至所有城市社區和物業小區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南海每年產生的生活垃圾增速明顯。目前,南海區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超過4000噸,而兩個垃圾焚燒發電廠處理能力為3000噸,為避免垃圾圍城的憂患,南海正籌備對垃圾焚燒發電廠進行提標擴能改造,提升日處理能力至4500噸,同時達到“增產不增污”的目的。
為解決垃圾增量問題,早在2015年,南海就出臺了《佛山市南海區餐廚垃圾管理實施辦法》,開始進行餐廚垃圾統一回收和處理。目前,南海固廢處理環保產業園區內的餐廚垃圾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到300噸。
與此同時,南海還計劃通過建立城市垃圾大類分流體系、居民垃圾源頭細分工作兩個途徑,推動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工作。2016年南海出臺《南海區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要求從源頭上開展生活垃圾細分工作。按照工作方案,2017年和2018年,南海區采用三分法,即把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2019年開始,探索采用干濕四分法,即把源頭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廚余垃圾四類。
中海環宇城已率先行動。中海環宇城管理處物業經理徐文建介紹,去年9月中海環宇城開業前就找到政府部門,希望得到指導,進行垃圾分類。“我們不斷完善管理制度,每個餐飲企業開業的第一個培訓就是垃圾分類培訓,并跟企業簽訂垃圾分類的責任狀。3次培訓后還不遵守的,我們就有處罰措施,這樣不斷強化分類意識。”
南海區住建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南海區先從環宇城作為物業小區的典型代表開展試點工作,以七街區作為城市社區的代表開展試點工作。到2018年6月,在桂城街道、大瀝鎮、里水鎮將完成30%的城市社區、50%的物業小區源頭細分類試點工作,到2018年底,擴大至各鎮(街道)所有城市社區和物業小區。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