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氣治土防水污染 來聽江蘇代表們的“妙計良策”
全力打好大氣、水、土壤“三大治污攻堅戰”,是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必須攻克的一關。深入實施“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推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江蘇在環境保護、污染治理上取得了顯著成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團的代表中,更是集中了一批在大氣、水環境、土壤污染防治領域的專家。身在北京,他們心系家鄉的生態環境,面對階段性成果,更不忘需要進一步破解的“環境難題”。
說大氣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物理學院院長銀燕:
霧霾治理效果顯著,但可能“催人衰老”的無形污染物在“抬頭”
顆粒物污染的治理效果顯著,但臭氧污染有抬頭趨勢
與實施“大氣十條”的2013年相比,2017年全年江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增加了33天,PM2.5平均濃度下降33%。霧霾天少了、天藍了,是每個居民抬頭看得見的環境改善。在大氣專家看來,顆粒物污染的治理效果顯著的同時,另一種大氣污染物——臭氧卻有抬頭的趨勢。全國人大代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物理學院院長銀燕說,這是包括江蘇在內的國內大部分省份,在大氣污染防治取得階段性成果下,必須重視的一個現象。
臭氧污染是什么?在萬米以上高空的平流層中,是抵擋紫外線的堅實護盾;但在人類生活的對流層中,則成為影響人體健康的污染物。“學界已有多篇文章闡述,在一些重大活動對顆粒物污染進行專項控制的情況下,臭氧濃度會出現升高的情況,有此消彼長的特點。而顆粒物污染嚴重時,會出現‘霧霾天’,天灰蒙蒙的;但臭氧污染不會影響能見度,這種看不見的污染更需要重視。”上世紀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是臭氧污染造成的最嚴重的公害事件之一。“雖然這類事件較罕見,但臭氧的危害不能忽視。”銀燕打了比方:臭氧是一種強氧化劑,而人體衰老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氧化的過程。“雖然目前沒有具體研究結論,但從原理上來說,臭氧污染一旦頻發,可能會對人體造成類似‘老得快’的影響;這種氧化效果對于植物、農作物的潛在影響,也同樣值得警惕。”
為多人乘坐車輛開辟專用道,倡導減排貫徹到細節上值得借鑒
2018年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在2018年主要任務中明確提出“深化大氣污染防治行動,重點實施PM2.5和臭氧濃度雙控雙減”,將臭氧污染治理放在了公眾所熟知的PM2.5等顆粒物污染同等重要的位置。
銀燕告訴記者,臭氧污染主要來源于空氣中的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而這兩種物質最主要的來源就是汽車尾氣和化工排放。
“我一直在思考,在工業社會中,有能源消耗就必然有排放,雖然排放不可避免,但整個社會都應該建立減排的意識。”銀燕向記者舉了一個例子,此前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一個城市,看到當地公路上有一股專用道,專門供2人及2人以上乘坐的汽車行駛,而1個人駕駛一輛車的,只能走其他車道。
“對減排的倡導融入細枝末節,讓減排成為一種生活習慣,這種效果是政府的行政命令無法取代的。”
說土壤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長沈仁芳:
談土色變要不得,我自己從不擔心,什么農產品都吃
“其實我自己一點都不擔心,什么都敢吃”
“江蘇的土壤環境總體質量較好,污染遠沒有一些人講得那么嚴重,而且我對土壤污染的治理很有信心,江蘇一定能打好這場環境保護攻堅戰!”在接受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的采訪時,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長、致公黨江蘇省委副主委沈仁芳反復強調這個觀點。對于這個頗為“敏感”的環境問題,沈仁芳坦言,江蘇沒有大的采礦業,設施農業也發展較好,對土壤環境造成影響的主要因素在于工業遺留土地的土壤治理,但工業占地較小,所以在江蘇,土壤環境質量總體是好的。
“常有人問我,‘你是搞土壤的,現在土地污染了,哪些農產品不能吃了’,我說才不是那么回事!其實我自己一點都不擔心,什么都敢吃,什么都吃一點,什么都不過量。”對于近年來公眾對于土壤污染“談土色變”的現象,沈仁芳認為主要還是人們對土壤污染不了解,進而產生了擔心。
沈仁芳告訴記者,土壤環境面臨的主要危害是重金屬污染,但其實土壤里本身就含有金屬元素,只是外來物質進入土壤中,造成土壤酸堿度失衡,產生了化學反應,提高金屬元素的活性。他認為,當下較為有效、特別是對于大面積農業用地的土壤治理方式,是對土壤酸堿度進行調節,讓金屬元素“安分待著”;而城市工業用地的土壤修復因為面積有限,可以通過取土異地治理。
建議盡快啟動第三次全國土壤質量普查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沈仁芳準備向大會提交關于盡快啟動第三次全國土壤質量普查的建議。“就是盡快摸清土壤污染的詳細情況,為下一步政策、方案的出臺提供準確的數據。”沈仁芳介紹,建國后我國分別進行了兩次土壤普查,但兩次普查主要從農業生產角度出發,主要關注土地肥力。“所以專門針對土壤環境質量的第三次普查就尤為迫切了。”
“盡管2014年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就聯合發布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但數據相對比較粗,而且土壤污染防治涉及多部門,存在部門職責交叉、界限不清的問題。我們需要統一標準、統一方法的普查,以確保我們掌握真實的數據。”沈仁芳建議,土壤普查后要編制土壤數字化地圖,開發多尺度、多源土壤信息大數據的集成與信息化管理技術。建立國家和區域土壤檔案、質量監測平臺與預警體系,建設多位一體的土壤信息服務網絡,開展國家土壤功能分區工作。
說水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竇希萍:
讓內河航運用上清潔能源這件事要“做在前面”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民盟江蘇省委副主委竇希萍主要從事水利工程研究,但整天和水打交道的她,也非常關注水環境質量的保護。今年的全國兩會,她準備提出關于內河航運推廣清潔能源的建議,讓水上船舶也用上液化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當我們感受到機動車排放對空氣質量的影響時,才開始推廣清潔能源汽車。所以,對于航運領域,希望我們能把這件事做在前面。”
竇希萍介紹,在全國的交通體系里,水上運輸約占12%,江蘇水網密布,水運發達,水運更占著重要地位,400噸以上的船舶有1萬多艘。根據交通部門統計,目前中國交通運輸領域液化天然氣的使用約占11%,但在船舶航運領域,液化天然氣的使用只占1%。一艘船舶燃油所產生排放的單位數量可能不起眼,一旦乘上總數,也會很驚人。“所以建議在航運船舶上要推廣使用清潔能源。”
整個行業的能源改造勢必面臨著巨大的財政投入,但竇希萍認為這個投入是值得的,而且晚投入不如早投入,應該算“大賬”不能算“小賬”。“但從成本的角度來說,治理污染的經濟、時間、人力成本要比污染形成前預防時多得多。”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