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美國對我國“洋垃圾”禁令虎視眈眈?
日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將對中國價值高達600億美元的商品征收懲罰性關稅。不僅如此,在當天召開的世界貿易組織貨物貿易委員會會議上,美國代表指出,中國對于可回收品的進口限制極大地中斷了全球廢金屬供應鏈的運轉,要求中國取消“洋垃圾”進口禁令。對此,中國代表表示,我們會考慮各國的態度,但每個國家都有處理廢品的責任。作為人口大國,中國必須限制廢品進口,以維護國內環境。
“洋垃圾”進口禁令始末
“洋垃圾”,指進口固體廢物,有時又特指以走私、夾帶等方式進口國家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或未經許可擅自進口屬于限制進口的固體廢物。對于走私電子、服裝等“洋垃圾”,《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55條規定:逃避海關監管將境外固體廢物運輸進境的將以走私罪論處,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于列入限制管理的固體廢物,應當經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對外貿易主管部門審查許可后允許進口。進口列入自動許可進口目錄的固體廢物,應當依法辦理自動許可手續。
而“洋垃圾”進口禁令,系對一系列中國官方文件的統稱。2017年7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下稱《方案》),規定2017年年底前,全面禁止進口環境危害大、群眾反映強烈的固體廢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通過持續加強對固體廢物進口、運輸、利用等各環節的監管,確保生態環境安全。保持打擊“洋垃圾”走私高壓態勢,徹底堵住“洋垃圾”入境。
2017年8月,原環保部發布新版《進口廢物管理目錄》,明確了《方案》中禁止進口的固體廢棄物名錄4大類共24種,分別是來自生活源的廢塑料(8種)、未經分揀的廢紙(1種)、廢紡織品原料(11種)和釩渣(4種)。該禁令已從去年12月31日起執行。
數據顯示,近十年來,我國平均每年進口固體廢物規模超過5億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固體廢物進口國之一。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中國2月廢金屬進口為44萬噸,其中廢銅為13萬噸、廢鋁為12萬噸。
原環保部在送交WTO的文件中指出,發現大量的高污染垃圾與危險性廢物,混合在可回收的固體垃圾中,這嚴重污染了中國的環境。為保護中國的環境和人民群眾的健康,我們要緊急調整進口固體廢物清單,禁止高污染固體廢物的進口。
一系列表態和官方文件出臺之后,自今年開始,“洋垃圾”進口禁令正式實施。但未料到,不到三個月時間,該禁令便迎來了美方的取消要求。
美垃圾回收業公司受大沖擊
事實上,高度依賴中國進口“洋垃圾”處理的,反而是發達國家。
根據美國廢棄金屬回收工業協會(ISRI)的統計,2016年中國共從美國進口了價值56億美元的廢舊金屬制品,19億美元的廢紙(共計1320萬噸)和4.95億美元的廢塑料(142萬噸)。
如此巨大的出口額也催生出了一個龐大的產業鏈,美國有15.5萬個工作崗位都依賴于美國對中國的垃圾出口,這些工人平均年薪高達7.6萬美元,貢獻的稅收總計達30億美元。因此,ISRI表示,中國的進口禁令會直接沖擊垃圾回收行業。而失去中國這一最大買家,盡管不少美國垃圾回收公司都在努力尋找替代者,但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像中國市場那樣吸納如此大量的可回收垃圾。
實際上,這些出口到中國市場的可回收垃圾并不純粹。美國回收系統的工作人員承認,經常會在可回收廢紙的垃圾桶內發現玻璃瓶、油氈、手提包甚至毛衣這樣的不可回收物。以往,二次分揀工作都由中方完成,費時費力不說,還存在環保風險。有美國媒體報道,中國此次大幅提升固體廢物進口標準,將不可回收物在可回收物中的占比降低至0.5%,這對美國回收業來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此前,3月17日,原環保部部長李干杰(現生態環境部部長)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上個世紀80年代末,國際社會就推出了《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充分確認了各國有權禁止外國危險廢物和其他廢物進入本國領土。“我們擁有這個權利,也盡到了責任。”據悉,中國的固體廢物進口大致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進入90年代以后,進口增速加快。20年間,我國固體廢物進口從450萬噸左右增至4500萬噸。這些固體廢物進入中國后,在加工利用過程中,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和損害。這也成為中國下決心出臺“洋垃圾”進口禁令的一個直接原因。
針對外方認為中國該政策引起了全球“混亂”,李干杰回應稱:“要么是有些記者不太了解實際情況,要么是故意把一些責任往外推卸,實際上在整個過程中,我們還是充分考慮了方方面面的情況,給予了比較充足的時間。”李干杰強調,各國都要立足于自己產生的危險廢物和其他廢物,自己來減量、自己來處理、自己來消化。
阻止“洋垃圾”入境,仍需多方發力
其實,早在20多年前,我國就已經開展了一系列措施整治“洋垃圾”,但“洋垃圾”仍然屢禁不止。蘇州市政協常委、九三學社成員龔震系統地歸納了幾方面原因:
一是利益驅使。國人環保意識不強、垃圾回收率不高、跟不上實際的加工需求,而進口“洋垃圾”成本很小,運到我國不需要支付環境處置成本,導致垃圾的“含金量”虛高?捎^的收益刺激了“洋垃圾”進口生意,甚至產生了一條灰色產業鏈。以塑料垃圾為例,統計數據顯示,僅2016年我國就進口了730萬噸,占全球進口總量的56%。
二是地方保護。不少地方已形成了以進口、提煉、加工“洋垃圾”獲利的專門產業村、特色鎮等,成為地方發展經濟不能輕易割舍的“到嘴肥肉”,地方保護是“洋垃圾”進口禁令長期難以奏效的一個根本原因。以“洋垃圾”進口大戶廣東省為例,其汕尾市碣石鎮以分揀舊服裝出名,清遠市龍塘鎮定安村、佛山市大瀝鎮聯滘村都曾是有名的“洋垃圾村”。汕頭市貴嶼鎮曾被稱為“電子垃圾之都”,曾有3000多家廢舊電子電器拆解戶,從業人員超過10萬。20多年來,散亂的廢舊回收方式、落后的拆解技術導致當地環境被不同程度污染。
三是監管不力。國內對垃圾處理產業保護不力,導致無證企業等通過逃稅方式等獲利,而正規的垃圾處理企業必須承受較高的運營成本。這種情況下,合規企業為了與不合規企業競爭,通過進口加工整理成本較低且“含金量”較高的“洋垃圾”,來實現“堤內損失堤外補”的利益訴求。
四是走私難禁。自1996年起,我國開始對固體廢物進口實行行政許可管理。但進口固廢和“洋垃圾”是不同的概念,中國并未完全禁止固廢進口,經許可進口的固廢并非俗稱的“洋垃圾”。以走私、夾帶等方式進口的國家禁止進口固體廢物,或未經許可擅自進口的限制進口固體廢物,都可稱為“洋垃圾”。據海關總署數據,2017年上半年全國海關緝私部門查獲走私固體廢物刑事案件146起,查證涉案廢物26萬余噸。
由此看來,要切實阻止“洋垃圾”入境,仍有待多方發力,多管齊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