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督察豈容假整改?
廠房門上貼的一新一舊兩張封條。
◆本報記者劉蔚
一處封條字跡清晰章印鮮紅,時間是“二○一八年六月二日”;另一處封條被撕開,仔細辨認可以看得出時間是“二○一七年元月六日”。這一新一舊兩處封條都是由“和林格爾縣環境保護局封”。那么,這里到底有什么秘密和玄機?
2018年6月6日,中央第二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內蒙古自治區開展“回頭看”,而第一張封條的日期就在此次進駐的4天前。
2016年7月14日到8月14日,中央第一環境保護督察組對內蒙古自治區開展了環保督察,而第二張封條就在中央環保督察結束后的幾個月。
那么,這兩張封條到底和中央環保督察有沒有關系?到底藏著什么秘密?
6月6日17時,中央第二環境保護督察組舉報電話開通。到6月7日12時,在不到一天的時間里,32個有效舉報電話中有兩個反映了同一家企業的問題: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西溝門鄉移民新村木器加工廠噴漆味道濃重,噪聲污染嚴重,而且沒有任何環評手續。2016年環保督察組進駐內蒙古期間,就有人舉報過這家木器加工廠。當時這個廠已取締,但兩個月以后重新開工,并逐漸擴大生產規模。舉報人多次向當地環保部門舉報,但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上周這個廠已暫時停產,規避檢查。
根據資料對比,督察組人員發現,對于這一家企業非法生產的電話舉報,在2016年開展的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中已經受理,并屬于2016年向社會公示已經辦結的案件。
在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網站的政務公開一欄中,記者查閱到標題為《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工作呼和浩特市協調工作領導小組專案組關于環境信訪案件處理結果的公示(三)》的網頁,其中清楚地顯示對凱帝森木門加工廠的問責及處罰情況。“凱帝森木門加工廠企業無環評手續,無任何環保治理設施,產生的油漆味、粉塵、噪音環境污染嚴重”。處理結果是“對凱帝森木門加工廠實施行政處罰10萬元,對企業予以取締,責令拆除生產設備”。
那么,這家企業現在還在生產嗎?是不是真的如舉報人所反映的那樣?為了避免打草驚蛇,兩名督察人員和記者決定天黑后到現場去摸查核實。
18點50分,從呼和浩特市區出發,驅車40多公里,一個小時后,督察人員和記者到達和林格爾縣西溝門鄉移民新村。經多方打聽當地老鄉,終于找到一家木器廠。廠門外懸掛著“內蒙古凱帝森木業有限責任公司”的門牌。這時,時間已經過了20點。
看到有車過來,從門房里出來一個小伙子。
“廠子在生產嗎?”督察人員問。
“已經停產快一周了。”小伙子回答。
“能讓我們進去看一下嗎?”督察人員試探地問。
“可以。”出乎大家意料之外,小伙子毫不遲疑地打開了鐵柵欄門。
進到廠院里,督察人員和記者發現,兩間廠房貼了封條,封條新舊不一致。還有一間則大門虛掩。推門進入,里面沒有工人,但卻有著強烈的油漆味道。地上散落著木門、木柜,有的已經涂過油漆,有的還是原木色待上漆。
一名督察組成員在車間內仔細查找,發現了一個鎖住的噴漆房。另一位督察組成員找到了一疊生產任務單。一張顯示:5月26日下單,6月10日交貨;另一張則是5月27日下單,6月3日交貨。
看到有人進到廠子里,兩個工人走過來。督察人員巧妙地和他們拉起了家常:“現在開工了嗎?沒開工你們怎么還在這里?什么時候再開工?”一個工人回答道:“已經停了快一周了。老板說過一兩個月就能再開了,我們在這里也是等著欠發的工資呢。”
查到這里,記者的種種疑問也豁然開朗了。所有的跡象都能夠證實,這家木器加工廠在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被舉報后,迫于壓力被當地縣環保局查封。之后又開始繼續生產。而從今天工人打開大門如此“痛快”、封條如此嶄新都可以看出,企業已經做好了充足準備“迎接”督察組的到來。
中央環保督察組走了就恢復非法生產,“回頭看”來了又馬上“查封”,這不正是應付整改、敷衍整改的典型做法嗎?
中央第二環境保護督察組(內蒙古)總協調人佟羽告訴記者,“回頭看”督察就是要重點盯住督察整改不力,甚至“表面整改”“假裝整改”“敷衍整改”等生態環保領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特別是重點督辦人民群眾身邊生態環境問題立行立改情況,確保整改落到實處,讓人民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