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振華:中國碳排放或將提前達峰
6月5日世界環境日前不久,昔日的中美氣候變化談判代表在北京重逢,共同回憶起四年前那場談判桌上的交鋒。當年力爭為中國碳排放值達峰贏得更多時間的中方代表解振華,如今充滿信心地表示這一峰值或將提前到來。
在近日清華大學舉辦的氣候變化問題論壇上,前美國氣候問題首席談判代表托德˙斯特恩和他的昔日老對手、中國氣候變化特別代表解振華又坐在了一起。
解振華(中)與斯特恩(左)做客清華論壇。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齊曄(右)主持對話。常志東攝
回憶起談判歲月,解振華說兩人是在爭吵中建立了友誼。
在談判期間,斯特恩講過一個古董店老板的故事來比喻解振華的談判風格:
我和妻子結婚的時候,到歐洲去旅行。到了一個古董店買古董,我們和老板討價還價爭論不休。最后老板讓我們自己挑一件東西報價。但是在報價之后,老板告訴我們這個東西可以以這個價錢給我們,并且我們還可以額外再挑一樣東西——意思就是說,我的報價報高了!
——斯特恩
斯特恩當時講這個故事是想說解振華在談判中的“報價”太高,也就是中方提出的條件太高了。而解振華不甘示弱,也用親身經歷回敬他說:
你結婚的時候可以去歐洲旅行,我和我愛人結婚的時候在清華讀書,每天晚上只能去菜市場買大家買剩下的便宜菜,用中國話講叫“搓堆兒”。
我講這個故事是想告訴你什么叫“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解振華
解振華說完,現場響起了一片笑聲。
解振華今年68歲,斯特恩67歲,兩個幾乎同齡的老人在青年時期的生活條件如此迥然不同,反映出中美兩國四十年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上的巨大差距。
國家統計局和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中國的人均GDP只有385元,而美國的人均GDP為10587.3美元。到了2014年中美進行氣候變化談判時,中國人均GDP已增長到47203元,但與美國54629.5美元的人均GDP仍相差甚遠。“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仍然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應對全球氣候治理問題時應該秉持的原則。
在當年的談判中,解振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與發達國家代表進行了艱苦的周旋。
年限之爭
2014年,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團在與美國代表團談判數月后,拒絕了美方提出的在“2030年之前實現碳排放達峰”的提議,堅持把相關表達改為“2030年左右”,同時確定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在2030年前提高到20%左右。
碳排放達峰期限的設定對于一個國家的能源消耗轉型有著重要意義,盡管盡早達峰將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但也會對中國的發展帶來巨大壓力,并可能提升發展成本。這一期限也成為中美代表團爭論的焦點。解振華想為中國爭取更多的發展時間和空間——他不太確定中國是否能夠在15年內實現這個目標。
不過現在來看,中國政府實現碳減排的決心以及中國經濟在減排同時維持強勁發展的能力似乎被低估了。
在此次論壇上,解振華在他的老對手斯特恩面前大膽表態,稱中國有望在2030年之前即實現碳排放達峰。
我們承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還有一句話就是要爭取提前,我認為這是有可能的。
我們2020年預期目標是碳強度下降40%到45%,我們去年年底就已經達到了45%,這意味著2020年我們的碳強度還會進一步下降,超額完成目標,相對量減排必定會決定絕對量減排。
——解振華
根據雙方談判代表團的談判結果,習近平主席和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于2014年11月在北京簽訂了《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一年后,習近平主席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重申了中國的承諾,并許諾中國將在2030年左右實現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到65%。
這些承諾對于能源消費轉型,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低碳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中國的高能耗產業因此將面臨更多來自經濟增長、能源資源約束以及環境治理方面的挑戰。
最近由中國能源模型論壇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了較為樂觀的行業前景。根據報告,中國的碳排放將在2025-2030年間達峰,但不同行業峰值水平和達峰時間有一定差異。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合作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劉強在發布報告成果時介紹,“鋼鐵和水泥產業將在2015-2020年間達峰,電力、交通部門的碳排放達峰路徑不確定性較大。”
根據報告,鋼鐵和水泥兩個重點耗能行業的需求將在未來10年內下降,二氧化碳排放將在2020年前達到峰值。
同時,電力和交通行業需求仍會大幅增長,但是有低碳發展選擇。電力行業中可再生能源和非化石能源需要進一步發展,這既取決于技術競爭力,也取決于政策影響。
交通行業中,電動車的市場占比提高有助于碳排放達峰時間的提前并降低峰值的強度,但未來的發展仍取決于電池的成本、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政策的影響。
由中國碳論壇等機構組織的《2017年中國碳價調查》結果也與這份研究報告的結論一致:在260個受訪的利益相關方中,九成的人認為中國碳排放將在2030年或更早達峰,其中55%的人認為碳排放峰值會在2025之前到來。
更早達峰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的觀點比解振華更加樂觀,他認為中國有可能在2020到2025年間實現碳排放達峰。
只要不犯錯誤,2020-2025之間達到峰值不會對中國經濟造成負面影響。
——周大地
但同時,周大地也表達了他對當前能源產業發展的擔憂。
現在很多投資是不合適的,盲目的。高能耗產業仍然在擴張,蓋很多電廠不好好發電。這就引發煤炭消費的反彈。
中國的發展到現在為止已經不是原來那樣靠擴張就行的,必須有新的增長動力。
如果低碳發展促進中國經濟的轉型,不是阻礙中國經濟發展,我們認為從現在的房屋建筑,基礎設施建設等等來看,到2025年前實現峰值本身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周大地
解振華在和斯特恩會面的尾聲表達了他對中國碳排放達峰的信心。
我相信我們的達峰目標一定會提前。這不光是需要政府的決心,需要產業界,全社會大家一起努力。
——解振華
政策演變
2006年以來,節能減排成為一項重要的國家政策。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中第一次提出了節能減排的概念,提出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的約束性指標。
十二五規劃期間中國的經濟社會結構經歷重大轉型,十二五規劃對能源使用和應對氣候變化給予了高度重視,設定了減少化石能源消耗和提高低碳能源使用的目標。根據規劃,中國要實現到2015年碳排放強度比2010年下降17%,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
十三五規劃強調發展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除了實現中國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作出的碳排放強度下降40%到45%的承諾,以及《中美氣候變化聯合公報》中2030年前后碳排放達峰的目標外,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5%。
科普時間:你能分清這些概念嗎?
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energyconsumptionperunitofGDP):簡稱單位GDP能耗,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地區)每生產一個單位的國內(地區)生產總值所消耗的能源。
碳排放強度(carbonintensity):指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所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能源強度(energyintensity):也稱為“單位產值能耗”,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部門或行業單位產值一定時間內消耗的能源量,通常以噸(或公斤)油當量(或煤當量)/美元來表示。在國家層面,能源強度是國內一次能源使用總量或最終能源使用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