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退役期到來 回收利用體系建設迫在眉睫
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車產銷國,隨著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退役期到來,其回收利用成為一個緊迫問題。如何實現對退役動力蓄電池的回收利用?怎么避免在回收過程中產生污染?
本月起,《深圳市開展國家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監管回收利用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2018—2020年)》開始實施,這意味著深圳成為全國首個制定實施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體系建設方案的城市。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顯示,今年1—5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均完成32.8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22.9%和141.6%。動力蓄電池產銷量逐年攀升,其回收利用體系建設也迫在眉睫。
今年2月,工信部等7部門印發《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要求加強對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按照深圳的回收方案,到2020年,要實現對所有納入補貼范圍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全生命周期監管,建立完善的動力電池監管回收體系。
電池拆解不當,會產生廢水、廢氣、廢渣
據深圳交警統計,截至今年4月,深圳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過17萬輛。以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平均5—8年使用壽命計算,深圳將面臨動力電池大規模淘汰的問題。
專家測算,2018年后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將進入規模化退役期,預計到2020年累計超過20萬噸。如果按70%可用于梯次利用,大約累計6萬噸電池需報廢處理。
退役后的蓄電池怎么辦?浙江天能電源材料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婁可柏介紹,從新能源汽車上退役的動力鋰電池,具有一定的殘余價值,經過挑選、測試等環節之后,可應用在儲能等領域;再度報廢,也可以從舊電池中提取鈷、鎳、錳、鋰等元素重新利用。
據介紹,深圳市沃特瑪電池有限公司利用退役的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建成了一座3兆瓦磷酸鐵鋰電池儲能電站。沃特瑪電池研究院院長饒睦敏表示,“未來我們將考慮把廢舊動力電池也應用于移動補電車,進一步探索廢舊動力電池在儲能系統的應用。”對于無法梯次利用的電池,饒睦敏介紹,將利用技術手段提取鎳、鈷、錳、鋰等元素,實現從廢舊電池到電池材料的“定向循環”。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電動汽車研發團隊成員張哲鳴指出,假如動力電池拆解回收處理不當,會產生大量的廢水、廢氣、廢渣,其中的重金屬一旦滲入土壤造成污染,數十年都難以修復。
目前回收行業總體規模不大,將建立全生命周期監管
“目前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行業總體規模不大,此次深圳出臺方案,對行業的綠色環保、規范化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深圳市都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綠色交通首席研究員劉建昌表示,目前用于公共服務的新能源汽車,普遍能實現電池規范回收,但一些小型物流車、企業運輸車等,由于回收網點較少、異地回收難等原因,很多企業會選擇將舊電池賣給小作坊,甚至隨意丟棄。
根據此前工信部等7部門印發的《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回收利用的一條原則就是生產者責任延伸原則——“汽車生產企業承擔動力蓄電池回收的主體責任,相關企業在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各環節履行相應責任”。
此次深圳規定,在深圳銷售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應在市內設立不少于5個維保網點,負責動力電池的維修、更換和回收,網點回收的舊電池應及時交給符合要求的回收企業進行處理。
對于下游的回收企業,深圳一方面要求建立完善的廢舊動力電池利用和無害化處置臺賬,鼓勵企業自建、共建、共享回收渠道;另一方面,完善電池回收押金機制,要求在銷售新能源汽車時,對動力電池計提一定額度回收處理資金,企業在完成回收處理后即可依程序申請相關補貼。
回收利用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則是要樹立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
5月17日,工信部公布了《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要求新車型自規定施行之日起實施溯源管理。汽車生產企業應在溯源管理平臺上傳回收服務網點信息,并在企業網站向社會公布。
深圳的方案要求,到2018年底,深圳要建設動力電池信息管理平臺,建立動力電池來源可查、去向可追、節點可控的溯源機制。對動力電池進行編碼,編碼與整車、車主一一對應。
“電池有了編碼和溯源機制后,誰生產、誰使用,都一目了然。一旦查出違規處理的電池,馬上就能找到責任人。”劉建昌說。
加大回收技術攻關,完善激勵措施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些電池企業早已開始了對電池從制造、消費到回收整個流通環節的布局,不過當前動力蓄電池回收還面臨不少難題。
此前,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曾指出,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作為一個新興領域,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和困難:一是回收利用體系尚未形成。目前絕大部分動力蓄電池尚未退役,汽車生產、電池生產、綜合利用等企業之間未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同時,在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細化完善相關法律支撐;
二是回收利用技術能力不足。目前企業技術儲備不足,動力蓄電池生態設計、梯次利用、有價金屬高效提取等關鍵共性技術和裝備有待突破。退役動力蓄電池放電、存儲以及梯次利用產品等標準缺乏;
三是激勵政策措施保障少。受技術和規模影響,目前市場上回收有價金屬收益不高,經濟性較差。相關財稅激勵政策不健全,市場化的回收利用機制尚未建立。
據了解,浙江天能集團是一家新能源電池制造企業,對于鉛蓄電池,目前已形成“制造—回收—再生—制造”綠色循環閉環產業鏈,年處理產能50萬噸,而動力鋰電池的回收,則是剛剛起步。
天能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天任表示,從企業角度看,廢舊電池回收過程中,面臨一些難題,比如建設運營難落地、跨省轉移周期長、物流運輸成本高等。張天任透露,目前動力鋰電池拆解、重組及回收技術不夠成熟,下一步,要加大對廢舊動力鋰電池拆解、重組、測試和壽命預測等關鍵技術攻關力度,提高技術成熟度和安全性。同時,提高電池拆解、重組、回收技術的自動化水平和回收效率,使動力鋰電池回收再利用具有經濟可行性和安全性。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