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環保企業遇困境 專家:強監管尚未到位 市場需求待激發
盡管污染防治攻堅戰正在深入推進,環保產業本應迎來的“春天”卻未到來。有觀點認為“環保強監管”讓環保企業遭遇“寒冬”。但專家們的觀點相反,認為恰恰是“強監管”沒有落實到位,才未創造出真正的環保產業需求。
12月2日,在“2018中國環境上市公司峰會”上,還有專家分析認為,部分環保企業前期發展過程中野蠻生長、盲目擴張、惡性競爭才導致了自身經營情況的惡化。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馬中說,督察并不是一種常態監管,從環境質量的改善情況以及一些約束性指標的完成情況來看,目前真正的減排仍未落到實處,“所謂的強監管還沒有做到,所以還沒有創造出真正的環保產業需求。”
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舜澤也認為,環保企業目前出現的問題不是“環保強監管”帶來的問題。他認為,前幾年環保企業虛火過旺,突飛猛進,如今在經濟下行、PPP政策收緊、去杠桿等多種因素下才導致很多企業陷入了困境。
“難道放松監管是環保產業春天到來的前兆嗎?所有人都不會相信的。”吳舜澤說,在任何時候、任何國家、任何發展階段,依法、常態的環境監管都是對環保產業發展最大的驅動力。
環保企業外熱內冷冰火兩重天
環境商會副會長兼首席環境政策專家駱建華說,今年在環保行業中出現了一個悖論,一方面政府監管越來越嚴,但另一方面環保企業特別是民營環保企業走入了困境,尤其至今年5月份以來產業界出現了一股寒流,這股寒流表現在:民營環保企業在污染防治攻堅戰中,一上場“彈藥”就沒了,貸款遇到問題,“陣亡”了很多公司,環保公司市值大跌,部分環保企業舉步維艱,出現了裁員的現象。
駱建華感覺這是一種很反常的現象:“理論上中央環保督察以及各類專項督查可以拉動更多的環保市場出現,環保投資的高峰應該出現,但實際情況相反,產業沒有迎來‘春天’反而走入了‘寒冬’。”
瀚藍環境總裁金鐸認為,環境污染治理的需求催生環保產業,我國的環保產業發展時間不長,整體而言比較粗放,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水平不高,環保行業競爭趨于同質化,產生惡性競爭,加劇了行業經營情況的惡化。
金鐸說,此外,目前環保產業的商業模式存在缺陷和不足,使行業發展受限。此前火熱的PPP模式,在國家去杠桿的背景下收緊,環保企業的現金流出現較大問題,也是造成企業比較困難的原因。
專家:“強監管”還需要更“強”
錦江生態產業集團總經理唐燚認為是“強監管”造成了目前的現象,他說,環保企業此前經歷了一種快速發展甚至野蠻發生長的階段,“在過去的戰略中,企業急于占領市場,現在強監管的形勢下,環保產業的‘寒冬’是企業適應強監管對發展戰略進行調整產生的現象。”
馬中則表示:“環保產業的發展一定是在‘環境強監管’的背景之下的,但我們的監管措施目前不夠強或者說已經制定的措施還沒有完全落實,怎么可能看到環保產業的需求出現?”
馬中說,目前各類專項行動都是以改善環境為核心,但從環境質量的改善情況來看,約束性指標仍有待進一步實現,“強監管”還需要更“強”。
吳舜澤認為,在經濟下行、PPP政策收緊、去杠桿等多種因素下,一些企業出了問題不代表整個環保產業出了問題,不要把現階段出現的共性的問題,當作環保產業自身的特征性問題。
如何激發環保產業市場活力?吳舜澤建議,環保企業要保持適度規模,模式要成熟、要提高技術水平;政府部門的環境監管措施還需要繼續強化常態化。
“目前地方比較擅長的是命令控制型的環保監管,這種是每個國家在解決環保意識不到位、環境責任不到位的時候‘打頭炮’的手段,然后再把各種經濟政策、金融政策配套上去,最終才能實現‘1+1大于2’的目的。”吳舜澤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