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資入主碧水源 我們看到了什么?
1月11日晚間,環保龍頭“碧水源”迎來“川投集團”入股,企業后續實控人或將變更為“川投集團”的消息著實給剛步入2019年的環保行業很大震動。彼時,剛剛看完《湮滅》的本君看到消息以為信息也發生了折射,久久回不過神來。
作為以膜技術為代表的科技創新型環保企業,“碧水源”依靠膜技術和資本驅動,風光一時無兩。公開信息表明,上市以來,“碧水源”實現了年均50%以上的復合增長率。而更為聞名的,是“碧水源”依靠果決的行動力打入云南市場,后與云南城投下屬子公司成立云南水務,使之成為“碧水源”首家PPP模式上市公司(香港上市),之后這一企業參股多家公司,成為“云水模式”。就在2017年上半年,“碧水源”以584億元市值的成績排名中國上市企業市值500強第167名,著實驚艷了環保行業。
花無百日好。PPP大潮風起云涌,諸多民營企業抓住時機,在全國多地跑馬圈地。百億元、千億元級企業不再存在于人們的想象中。除了“碧水源”,還有環保界當仁不讓的話題企業、園林第一股東方園林,有以工業水起家的博天環境,也有之后為數不少的水務和園林企業。
近一年來的事實證明,這些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地方政府違約,去杠桿化解金融風險的大政策,東方園林發債失利引爆環保企業融資難連鎖反應等讓眾多以水環境治理為主業的PPP企業措手不及,到處找錢成了一些民營環保企業負責人一段時間的常態。
碧水源大股東出售股份,獲國資背書,現金流有望改善,可以說安全著陸。東方園林求生欲也算很強了,最艱難時員工薪酬無法按時發放、人員流失,為業界熟知。在獲得多家銀行和金融機構馳援紓困,出售危廢資產給金圓股份解燃眉之急后,東方園林剛剛喘了一口氣,不料被媒體爆出日前身陷訴訟,千萬元存款被凍結,前途依然不明。博天環境曾被指負債率過高,去年11月下旬三大股東擬清倉式減持,被上交所問詢后承諾6個月內不減持……
有人說是PPP害了企業;有人說是民營企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對PPP項目心存僥幸怪不得誰;有人說環保產業就是螺旋式上升發展;有人說潮起潮落太折騰。
有人發問,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環保行業為什么走不出“不講規則、一哄而上、惡性競爭擾亂市場、大家受損”的產業怪圈?有人追問,環保產業怎樣才能走上良性穩定持續發展的軌道?
對此,一位環保專業人士認為,PPP是政府與社會民間資本合作完善和優化政府公共服務的一種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實現為國民提供全面優質的公共服務。目前PPP存在幾大誤區:一是一些地方把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變成了政府與國企合作,從根本上改變了PPP的核心本質。二是面對日益市場化的環保產業發展形勢,一些地方還在用非市場化手段進行管理。本應平等合作的PPP難以擺脫政企不平等的傳統思維的束縛,導致PPP項目水土不服。三是存在個人或企業把公共服務事業當成一塊大肥肉,誰都想從中撈到好處的現象,背離了公共服務的性質和初衷。四是一些地方把PPP作為地方政府招商引資、隱蔽擴大債務、轉移政府債務危機、套取民間資本、彰顯官員政績的手段。
“難的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管理問題。”曾經有多位企業負責人這樣說,“我們并不需要國家特殊的照顧和支持,良好公平的市場環境才重要。”當下,改善和強化政府對環保產業的監管,對環保產業健康發展起決定性作用。具體到PPP,急需解決兩大問題,一是不誠信守約問題,二是違法懲戒不力問題。
政府有責,企業亦有過。不少身處困境的企業都曾是環保行業中的佼佼者,卻都在攻城略地中迷失了方向。不進則退的思維定式下卻已經踩不住剎車。重資產的工程業績意味著更多的項目,更高的市值,卻也可能導致資金鏈極度緊張,一旦有風吹草動,資本逃離,企業就進退維谷。由此,輕重資產在不同時期的配比,企業的價值觀和戰略方向成了今日得失的重要原因。
前路曲折,卻有光明。雖然一年來部分環保企業,尤其是民營環保企業遭遇嚴冬,跌跌撞撞,但不容抹殺的是,他們始終是中國環保產業最重要的一股力量。以水務行業為例,從工程時代到BOT和資本雙輪驅動的時代,再到目前的PPP等,粗放增長、國資進入、產業調整,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這急劇變化、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環保產業有生機。就像業內人士說道,“碧水源”儲備了未來十年的膜科技人才,目前這點是其他企業很難超越的。
在政策層面,從國家層面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到“放管服”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再到最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現在和長遠來看,都為環保產業帶來利好與希望。
未來取決于當下怎么做。放棄粗放的發展模式,追求精細化發展,在做對事、做好事的前提下追求技術、模式、管理的創新,回歸環保產業的本質,才是2019年企業努力的方向。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