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強推”垃圾分類 怎么個“強”法?
所謂生活垃圾的全程分類,其實就是“一分到底”:從源頭的投放,到中端的收集、運輸,再到末端的處理。然而,要讓垃圾真正減量化、資源化,真正的關鍵在前端分類,即要從各個街道、各個小區、各戶居民的家中做起。這是一個淺顯的道理,但是真正做起來,卻并非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上海市區東北角新江灣城街道的尚浦名邸小區,最近成了“網紅”,不斷有其他街道、小區甚至外地的人來“取經”,原因就是這里垃圾分類率達到了95%以上,去年以來,垃圾減量超過35%。這里推進垃圾分類的做法被稱為“尚浦模式”,獲得了上海市領導的肯定。
其實,在取得垃圾分類這份階段性的成績單前,這個小區在垃圾分類這件事上,也充滿著煩惱、抱怨、矛盾、曲折。有人為了反對垃圾投放點減少而撒潑打滾,有人因不滿垃圾分類評星而“偷星”。推行垃圾分類,過程必然充滿阻礙,但上海新一輪垃圾分類已經列出明確時間表,困難再多,也要推進。
作為中國首批垃圾分類八個試點城市之一的上海,垃圾分類進程一直備受關注。2011年,上海開始實施新一輪垃圾分類試點,雖然收到了成效,但也有太多不如意之處。“鐵了心”要把這項工作全面推進的上海立下“軍令狀”,又開始了新動作。
2018年3月,上海出臺《關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的實施方案》,明確規定要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全程分類體系,與其卓越的全球城市發展定位相適應。4月又出臺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建設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實現單位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全覆蓋,居民區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
對于垃圾分類的立法,上海也已經走到了關鍵一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草案)》在去年提交上海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二審后,將提交給即將舉行的2019年市人代會審議。
所謂生活垃圾的全程分類,其實就是“一分到底”:從源頭的投放,到中端的收集、運輸,再到末端的處理。然而,要讓垃圾真正減量化、資源化,真正的關鍵在前端分類,即要從各個街道、各個小區、各戶居民的家中做起。這是一個淺顯的道理,但是真正做起來,卻并非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不過,一些已經行動起來的街道小區,用自己的努力與探索,建立起了行之有效的實踐樣板,為生活垃圾全程分類在全上海的鋪開提供了先行經驗。
垃圾分類“小紅花”,挺管用
尚浦名邸小區是如何做到的?記者的采訪中,“紅藍榜”的做法被反復提及。
尚浦名邸小區是2013年建成使用的中高檔小區,共26棟高層,總戶數945戶,當初規劃建設時,只為每層樓的一梯兩戶或一梯三戶居民在后樓梯配置一個垃圾桶,干濕垃圾都往里面投放。2016年小區開展垃圾分類工作,但居民參與度仍然較低。
2017年下半年開始,楊浦區綠化市容局牽頭發起“垃圾分類品質提升項目”,尚浦名邸被選定為垃圾分類典范試點小區之一。當時,街道城市網格化綜合管理中心黨支部書記康清德在小區做了一項調查,居民的垃圾分類參與率只有30%。
街道和小區的管理者意識到,推廣垃圾分類最大的難點,就是讓每家每戶都建立起垃圾分類的意識,自覺地去做。從那時起,一場深入推進垃圾分類的“戰役”在尚浦名邸小區打響。物業、居委、業委會全體總動員,一幅幅宣傳展板、橫幅出現在小區各處,社區多媒體播放器在各樓的電梯里循環播放垃圾分類視頻,社工、物業安保和第三方組織的宣講團逐層入戶宣傳。同時,業主微信群發布垃圾分類的宣傳信息以及24小時在線答疑。硬件上,小區內每個樓層的一個垃圾桶也變成了干濕兩個垃圾桶。
要調動起居民對垃圾分類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這顯然還不夠。小區還開展了以居民的“自尊心”和“榮譽感”為著力點的垃圾分類“樓棟評比”活動,“紅藍榜”的做法起到了關鍵作用。
走進小區每幢樓的門廳,記者看到,電梯口處有一個貼滿星星的排行榜,橫坐標以周為單位,縱坐標是每層樓的層數。每層樓都用一顆星星代表一周的垃圾分類情況,紅色星星表示優秀,藍色星星表示一般,黃色表示較差。每棟樓的保潔員兼任垃圾分類指導員,每周會對每層樓居民垃圾分類的情況進行評分,到年終評出垃圾分類“五星樓棟”。
樓棟保潔員反映:“居民一開始不耐煩,但自從打分制度實行以來,居民的態度慢慢改變。”為了維護自己樓層的榮譽,大家開始真正在意這件事了。慢慢地,黃星沒有了,藍星也只是寥寥可數。樓組長每次只要發現有藍星,馬上會把保潔員拍下的分錯的垃圾照片發到樓棟業主群里,然后找到那一層的幾戶居民,告知并進行指導。
經過一年多努力,尚浦名邸的垃圾分類知曉率、參與率均達到100%,居民濕垃圾分類正確率90%,二次分揀正確率達到98%,絕大多數居民已經養成了垃圾干濕分類的好習慣。
在新江灣城街道“垃圾分類品質提升項目”的另一個試點小區政立路711弄小區,評比活動同樣收到成效。據政立一居委會黨總支書記朱莉介紹,該小區是傳統老小區,小區內建有兩座簡易垃圾箱房,居民每日將垃圾按照干濕分好以后在上午和下午固定時間到垃圾房投放,掃描員對居民投放垃圾開袋進行檢查,符合要求給予綠色賬戶刷卡積分,不符合要求的進行提醒注意。該小區開展了以“小區垃圾分類達人”和“優秀樓組”的評比,分類情況良好的樓組合影以光榮榜的形式張貼在宣傳欄醒目位置,久而久之,各樓組居民為了這個榮譽都積極參與到了垃圾分類工作中來。經過努力,小區每天產生的約1000公斤垃圾總量中,分類出的濕垃圾和可回收物占比已經達到35%左右,超出了同類小區的優秀水平。
為社區量身定制,矛盾一個一個解決
生活垃圾全程分類中,居民區的源頭分類占了很大的比重,如何建立切實可行源頭分類管理模式,改變原先雜亂、隨意的垃圾投放習慣,切實提高時效,一直是垃圾分類過程中的難點。
新江灣城街道副調研員卞洪斌介紹,整個街道轄區的小區雖然數量不算多,但是分為老小區、中高檔居民區、特大型居民區以及別墅區等不同類型,小區形態、占地面積、管理模式、居民構成、人口密度等各不相同。根據實現居民生活垃圾的“定時定點”投放管理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居民的源頭分類質量,街道將轄區各小區原先共3000多個垃圾投放點縮減到500個點以內,通過分類指導員定時定點值守的方式,改變原先分散投放、無人監督管理的狀況。
原來樓棟口就有垃圾桶,現在只能在指定地點投放,“定時定點”改變了一些居民的投放習慣,犧牲了一些投放便利性,也遇到了很多阻力和困難,甚至有部分居民通過各種渠道“投訴”。
鑒于各自小區不同的復雜情況,街道相關部門在推進垃圾分類的工作上并沒有停滯不前,也不采取“一刀切”的模式,而是對部分實行困難的小區確定了“一小區一方案”、“因地制宜推廣”的垃圾源頭分類原則。
比如在一些大型小區,改變了原先每個門棟甚至每個樓道投放的模式,對原先散亂的垃圾投放點位進行優化合并,新的安排原則上是每200戶一個點,一些小區由原來的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點縮減至10個以內。在江灣國際、尚景園兩個2000戶以上的大居民區,原本每個樓棟口的80余組垃圾桶目前撤并為10個集中投放點,投放點告示牌上分類方法、投放時間等信息一目了然,指導員每天都會在點位指導居民分類投放。
而在銀億領墅、首府為代表的一些高端別墅小區,建造的時候,就是人車分離的,地面只有綠化和人行道,沒有設計垃圾箱房。因此這里的垃圾投放點位因地制宜地放在了地下車庫,考慮到別墅區面積比較大,戶數少,居民不可能為了扔個垃圾走上十幾二十分鐘,從人性化考慮,酌情減少每個點位對應的戶數。
對于一些確實因小區場地、前期物業合同規定、居民投放習慣等原因不適合執行上面兩種方案的,則在街道指導下,開展以紅藍榜評比為主要手段的居民自治模式。尚浦名邸、加州水郡、嘉譽灣等小區就是成功的例子,這種模式也在更多的小區被推廣開來,取得了和傳統“定時定點”同樣的良好效果。
在上和園一期小區,起初推行定時定點投放模式時,街道撤走了原本所有15個單元門口的投放點,在兩處大門設置集中投放點。居民對原先每個門棟設置的垃圾桶突然消失,變為集中投放反應激烈,到居委會“上門討說法”,一些居民甚至亂扔垃圾作為“抗議”。街道相關部門多次前往尋找原因,發現由于小區結構原因,雖然定時定點監督指導做到了,但確實給居民投放帶來了一定麻煩。
街道相關部門沒有立刻“讓步”,而是通過居民代表大會的形式與大家溝通,經過反復的協商,最終由居民主動提出,恢復原先垃圾投放點,前提是大家簽署“自治協議”,做到自覺分類,物業居委會每日拍照監督留檔,樓組長帶頭互相監督,責任到樓,評比優秀樓棟等,所有措施試行一個月,如做不到繼續恢復集中指導投放。經過兩個多月的實踐,居民源頭分類的效果完全超出了預期,變成了從“要我分類,到我要分類”的自律行動。哪個業主被看到沒有分類,立刻會在業主群里受到大家“指責”,久而久之,該小區由原先的分類“困難戶”,變為了80%分類正確率的優秀小區。
新江灣城街道辦事處主任孫紅兵說,垃圾分類現在還處于鼓勵、提倡、引導階段,還沒有強制措施,所以有的工作還是比較難做一點。“但是既然開始了,就要堅持,一點都不能退,一退就要反復,只能往前走。紅藍榜、垃圾分類達人評比、積分獎勵等,都是通過各種方式來激勵和鼓勵居民在源頭上把垃圾分類做得更到位,讓大家形成一種自覺的行為。”2018年,通過這樣為小區“量身定制”源頭分類管理模式,新江灣城街道實現了所有50個小區源頭分類管理模式的建立,在解決以往居民投放實效管理難這一問題上取得了一定進展。雖然絕大多數居民還是擁護垃圾分類的一系列舉措,但還是有極少數的住戶對此有抵觸情緒,甚至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舉動,成為小區管理者眼里的“刺頭”。如何讓這些“刺頭”也最終自覺自愿地進行垃圾分類,新江灣城街道各小區的管理者沒少費腦筋。
銀億領墅是純別墅區,有234戶業主,占地達11萬多平方米。原先業主入駐時,都是在地下車庫里一家一戶一個桶,地上甚至還有業主自己放置的垃圾桶。盡管垃圾分類工作開始前期進行了廣泛宣傳,但還是有業主不太理解和支持。尤其是這里很多三代人居住的家庭里,保姆和長輩對此相當抵觸。銀億領墅物業的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前期為了定時定點投放,每家戶外的垃圾桶都撤掉了,設置了7個投放點,但是在近一個月實踐里,住戶還是炸了鍋,用亂扔垃圾的方法來抗拒。
這位負責人還說了這樣一件事:有戶業主是兩親家住在一起,總是因為家庭瑣事天天吵鬧,自從垃圾分類開始,兩位老人的關系卻突然變成了“戰友”。原來,老人們覺得新的投放點離家遠,地下車庫面積大,走路要5分鐘左右,而且地庫車來車往,不安全。于是,兩親家輪流將垃圾扔在自家地下車位上,表示自己的不滿,一致反對物業在垃圾分類管理上的新做法。
物業、居委會的領導和業主志愿者上門調解,沒有用!兩位老太太甚至使出了“殺手锏”——躺在垃圾里耍無賴。物業將老人們的行為告知了這家住戶在國外生活的子女,沒想到子女也不理解,認為到比較遠的地方扔垃圾不安全。
在“刺頭”的抗拒面前,物業采取了讓業主將垃圾放在門口,請保潔人員迅速清理的方式。時間一長,老人終于被物業的真誠與耐心打動,逐漸自覺地將垃圾扔到指定的地方了。
在加州水郡小區,樓道里保留了垃圾桶,同樣采取“紅藍榜”的評比與居民自治形式。但是居委發現,有的住戶盡管承諾,但垃圾還是不分類,目的為了“打迂回戰”,保留這個垃圾桶。物業上門指出,這家業主態度很好,嘴上一個勁說知道了,會改進,結果背地里卻去唆使保潔阿姨去把自己的黃星撕了,換成人家的紅星。
物業了解到了這個情況,不斷地繼續進行宣教工作,業主終于被物業的工作精神打動,逐步養成了自己的垃圾分類習慣,后來還成為分類工作堅定的支持者。
科技+創意,垃圾分類變“高級”
引導居民進行垃圾分類,鼓勵政策必不可少。綠色賬戶、智能設備在滬上的一些小區中也被逐步引入,增加了居民自覺進行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尚浦名邸是新江灣城街道第一家“兩網融合”二類網點。在小區垃圾集中回收點的一旁,設置了一處“兩網融合回收服務點”。這個黃色的玻璃小屋,墻上有一個“可回收物投遞口”,門外是一個自動投遞機。小區居民可將家中的塑料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物投遞至此處,相應的積分就會自動進入個人賬戶里,這個賬戶在線上可以通過手機APP或微信公眾號打開,線下是一張小磁卡。服務站里有一個智能交易機,上面是屏幕,下面是電子秤。居民投遞時,把磁卡往機器上掃一下,賬戶的信息和當前積分便在屏幕上顯示出來。
目前,新江灣城街道緊緊依托“兩網融合”“綠色賬戶”平臺,豐富街道的分類體系,已經建立了多個兩網融合服務點,目前綠色賬戶已經覆蓋轄區近2.1萬戶家庭。
在靜安區芷江西路街道的北方佳苑小區內,名為“鄰道通”的垃圾房今年初投入了使用。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座垃圾房一改以往人們印象中臭味四溢、污水橫流的印象,窗明幾凈,屋內還安裝了電視機和空調。
一大早,小區居民們陸續拎著分類好的干濕垃圾袋前來,在垃圾桶邊的智能電子秤上將垃圾分類稱重進行投放,手機APP上可以看到積分,通過積分的累計,將來可以一站式直接在垃圾房換取洗滌用品等獎勵。
據引入該項目的上海鄰道商貿公司負責人介紹,這座垃圾房內的兩個不銹鋼水斗下安裝了研磨粉碎機,可以把濕垃圾打成0.5毫米的顆粒,直接通過下水道沖走。打開手機APP,這個小區每天產生多少干濕垃圾等數據實時更新,一目了然。該負責人表示:“通過這種方法,我們最終的目標就是實現垃圾減量。經過與居委合作推廣,目前已經有90%的居民都安裝了手機APP,希望所有居民都來這里投放。相信經過一個月到3個月的教育,達標率能到95%,這樣對于減量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
據悉,在芷江西路街道,“鄰道通”項目已經有四五個小區已經在開始造了,在松江等別一些的區也開始動工。
培訓指導員,層層責任制
記者了解到,在垃圾分類模式建設中,新江灣城街道的垃圾分類“督導員、指導員、分揀員”這三支隊伍,對分類實效起到了巨大作用。街道在充實壯大這支隊伍的同時,在培訓、管理、考核方面也下了大力氣。
街道的垃圾分類指導員隊伍,在一些黨建基礎比較扎實的居民區,以基層干部、社區黨員、積極分子為主,在其他中高檔小區,以居民和物業現有工作人員相結合。每個督導員在正式上崗開展工作前,都經過了多場次的嚴格培訓。
為了更好發揮垃圾分類指導員對居民源頭分類的宣傳引導作用,達到進一步規范居民分類投放習慣的效果,街道在指導員實際工作中總結出“一迎二接三看四講五分”的工作五步法。這支隊伍風雨無阻每天守候在投放點,對居民的分類情況進行監督、宣傳、指導。分揀員隊伍主要由各居民區垃圾房管理人員構成,對每個小區的垃圾進行二次分揀。目前,經過指導員的二次分揀,每個小區的濕垃圾量都達到約每200戶一標準桶,純凈度達到98%以上。為了在指導員、分揀員的管理上更加有效,補上居民投放時間上的管理空白時間,街道還成立了一支特聘人員和居委干部聯合的督導員隊伍,對小區垃圾分類各個環節工作進行實地督導檢查,形成督導員——居委、物業——街道的三方問題解決機制。
通過三支隊伍的建設和管理,新江灣城街道讓社區垃圾分類真正做到在每個環節有人運作、有人宣傳、有人管理、有人考核,形成管理閉環。
與此同時,街道還探索建立了“雙聯席會議制度”和“居民區書記第一責任人負責制”,街道書記和主任、居委書記和主任都是分類工作的“雙召集人”。通過完善制度和機制建設,從最高層面將責任層層壓實,以“繡花針”式的精細化管理,把居民小區的垃圾分類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目前,新江灣城街道的居民區垃圾總量已經減少20%-25%,一些比較好的小區能達到30%-35%。街道黨工委書記杜娟說:“新江灣城街道作為一個國際化、智能化、生態化社區,把垃圾分類做好,提高生活品質、人文素質,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應有之義,對于建設宜居宜業宜創的示范社區,無疑有巨大意義。”
上海居民在家如何做好垃圾分類?
居民家庭日常按照“一嚴禁、一鼓勵、兩分類”實行垃圾分類。“一嚴禁”即嚴禁將廢電池、廢燈管等有害垃圾混入干、濕垃圾,可定期投入小區有害垃圾桶。“一鼓勵”即鼓勵居民將廢紙張等價值較高的可回收物拿到可回收物容器或再生資源回收服務點。居民家庭日常只需放兩個垃圾桶,按照“不容易腐爛的”和“容易腐爛的”的標準,做好干濕“兩分類”即可。
馬路上產生的垃圾如何分類?
不在公共場所進食是絕大多數發達城市的慣例,作為文明城市的上海,未來原則上不鼓勵市民在道路和公共場所進食。所以,目前本市道路廢物箱也是對標國際大都市廢物箱設置趨勢進行設置的。
今后,上海還將進一步精簡道路廢物箱設置。參照國際經驗,逐步減少道路邊的廢物箱數量。若市民確實在路上有食用需求且產生了濕垃圾,或是偶爾有廢棄藥品等丟棄,建議攜帶至單位或小區等場所進行分類投放。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