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引領生活垃圾分類“新時尚”
近日,在上海市虹口區嘉興路街道的宇泰景苑小區,年過七旬的顧阿姨來到小區垃圾箱房。她將廚余垃圾拆袋后倒入棕色的濕垃圾桶,其他垃圾投入黑色的干垃圾桶,報紙和飲料瓶投入藍色可回收垃圾桶。等顧阿姨投完垃圾,志愿者接過她的“綠色賬戶卡”,為她刷卡積分。
被問到垃圾分類“煩不煩、難不難”,顧阿姨笑著說:“不嫌煩,現在小區居民都養成了定時定點投放垃圾的習慣,小區環境確實比以前干凈多了。”
實行垃圾分類,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系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垃圾分類工作,前不久專門對垃圾分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來到了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市民驛站里,來自居委會、企業的幾位年輕人正在交流社區推廣垃圾分類的做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垃圾分類工作就是新時尚!垃圾綜合處理需要全民參與,上海要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實辦好。
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上海秉持著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只有更好、沒有最好”的信念,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決心把這項工作做得更好。
垃圾分類的探索前進之路
近年來,上海的生活垃圾量與日俱增。眼看家園面臨“垃圾圍城”的威脅,市民迫切希望解決這一難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市民有求,政府必應。2014年,上海市政府便推出了《上海市促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辦法》,明確將居民生活垃圾分為干垃圾、濕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4種,道路及公共場所垃圾箱則統一規范分為“可回收物”“其他”兩種,這個辦法沿用至今。
在多年的蹣跚學步后,上海市于2018年正式發布《關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的實施方案》,至此,上海建成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全鏈條管理制度。為了進一步保障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上海正式提出為生活垃圾分類立法。
經過反復推敲與修改,2019年1月31日,我國第一部由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的規范生活垃圾管理的地方性法規《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終于在上海市民的殷切期盼下橫空出世,這標志著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即將邁入“法治時代”,為提升全市生活垃圾管理水平和實效提供了堅實的法制保障。
漫漫長路,上海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幾十年,折射出這座城市對于環境保護和城市文明的求索與追尋。
全市掀起垃圾分類熱潮
不久前,上海市評選出了首批生活垃圾分類達標示范街鎮。這些各具特色的街鎮因地制宜,用“十八般武藝”應對垃圾分類這個世界難題,向全市乃至全國交出一份滿意答卷。
長寧區程家橋街道探索黨建引領下的居民區生活垃圾分類“定時、定點、定類、定人、定制度”的“五定”工作法,規范居民垃圾分類行為,從源頭提升分類實效,實現街道42個小區投放準確率達到98%。如今,“程家橋模式”已被復制推廣至全市許多住宅區。
坐擁眾多辦公樓、商場的靜安區天目西路街道,利用簽訂生活垃圾收運服務合同契機,全面開展垃圾分類進樓宇宣傳活動。同時,街道著手體制機制創新,試點啟動由天目西路綠化市容管理所對生活垃圾行使核量收費權,通過經濟手段,加大了對樓宇、商場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力度。
在嘉定工業區,去“兩網融合”示范點變賣廢品已經成為了新潮流。去年,嘉定區與市城投集團簽訂“兩網融合”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布局“點—場”回收體系,不設街鎮中轉站,在嘉定工業區內共設置“兩網融合”回收服務點36個,有效提升了可回收物分類量。預計到2020年,嘉定區可回收物資源化回收利用量將達到101噸/日以上。
除了中心城區,垃圾分類也在郊區農村遍地開花。在打造世界級生態島的崇明區,垃圾分類正成為一張重要的生態名片。與城區推行“定時定點投放”不同,農村大多采用“戶分戶投、村收村揀、鎮運鎮處”運行模式,垃圾收集員上門收集,分類集中存放處置。為此,崇明區長興鎮打造了垃圾分類的“農村模式”,建立了人、村、桶編號制度,由收集員檢查記錄村民分類情況,鄉鎮垃圾站點對各村居垃圾桶對號查驗,哪家沒有分類,看得清清楚楚。
“先鋒者”堅守垃圾分類近十年
2010年,上海正式啟動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化工作,閔行區古美社區環保服務中心成為全市第一批試點單位之一。中心的負責人牛廣成,作為一名“新上海人”,懷揣著一個夢想,就是把新家變得更加美麗。
“垃圾分類也可以變得有趣。”為了吸引居民主動分類,中心研發了一款智能語音垃圾桶。在垃圾桶的語音教學下,居民分類變得更加方便。每一次開展宣傳活動,牛廣成都會和志愿者們“絞盡腦汁”設置一些趣味小游戲。射箭、投籃、猜燈謎…別具一格的互動游戲總會吸引許多居民參與其中,在娛樂中學習和踐行垃圾分類。
9年來,牛廣成堅持到古美街道各小區宣傳垃圾分類環保知識,曾榮獲上海市政府垃圾分類先進個人等稱號。目前,街道72個小區的垃圾分類知曉率已達到100%。今年,中心還與上海報業集團、中國移動進行合作,開啟了覆蓋全市的垃圾分類環保宣傳活動。
前端做好分類,末端處置也要跟上。中心將廚余垃圾制作成營養液,用作水培綠化和養魚,打造獨特的全生態循環鏈;對于綠化垃圾,經過特殊處理用于堆肥或進行發電。從鼓勵居民源頭分類,到運輸中轉至末端處理,中心形成了全程分類體系的“古美模式”,成為全市學習模板之一,在眾多小區推廣。
牛廣成也被譽為業界“牛人”。不久前,一個新穎、大膽的想法在他的腦中閃現:為何不成立一家專業垃圾分類研究中心?“目前,中心的籌劃準備比較順利,相信在不久之后就會與大家見面。”牛廣成表示,中心成立之后,不僅要立足上海,更要面向長三角走向全國,讓垃圾分類的好想法、好經驗和好產品推而廣之。
全力以赴打贏垃圾分類持久戰
“垃圾分類是一件勢在必行的事,是一件沒有退路的事,也是一件引領時尚的事。”正如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所說,上海正在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制定出臺為契機,全面動員、全民參與,全力以赴打好打贏生活垃圾分類的攻堅戰、持久戰,不斷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能力和水平,讓城市更加宜居,更有溫度。
上海對2019年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立下了“軍令狀”。今年,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全面覆蓋格局將基本成型,居住區、單位、公共場所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70%以上居住區實現垃圾分類實效達標;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基本建成,建成8000個“兩網融合”服務點和170座中轉站。
在此基礎上,實現全市干垃圾日均控制量不高于2.1萬噸,濕垃圾分類量日均高于5520噸,可回收物回收量日均高于3300噸。全市普遍舉辦垃圾分類及普法主題活動,基本形成人人知曉、普遍參與垃圾分類的社會氛圍。
到2020年底,上海要建成與自身卓越的全球城市發展定位相適應的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屆時,要基本實現單位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全覆蓋,居民區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