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提示背后是垃圾分類熱潮下的“驚慌”?
近日以來,“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條例”持續發酵,龍馬環衛、維爾利、綠色動力這三只概念股不斷封死漲停,位列垃圾分類板塊漲幅“前三甲”。
由此可見,垃圾分類這一把“熱火”燒的實在是旺,自6月以來,該板塊便持續保持活躍。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昨日晚間多只“垃圾分類概念股”卻因連續漲停后集體提示風險。
龍馬環衛在連續四連板后發布提示風險公告稱:“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公司垃圾分類涉及的環衛裝備收入和環衛服務收入占比較小:一季度,公司餐廚垃圾車銷量實現營業收入2919萬元,占環衛裝備制造業務收入的5.74%,占主營業務收入的3.41%;垃圾分類項目9個,其中單獨計費的垃圾分類項目數量4個,季度合同額僅41.89萬元。”
根據以上這些數據可知,龍馬環衛的垃圾分類涉及收入占比是比較小,就目前而言,也難以在“垃圾分類”措施還未全面開展之際為公司營收做出較大的貢獻。
而漲幅較好的綠色動力,也在昨日晚間發布了提示風險公告,其表示,“公司直接從事前端生活垃圾分類業務”。具體而言,綠色動力主要以BOT等特許經營方式從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等業務,目前已運營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20座,另運營秸稈處理項目1個、餐廚糞便處理項目1個及生活垃圾中轉項目2個,但未直接從事前端生活垃圾分類相關業務。
此外,實現了“三連板”的航天晨光提示風險稱,垃圾分類業務比重較小。除此之外,該公司垃圾分類業務也是在2019年才開展,而再加上目前國內垃圾分類業務尚處起步階段的因素影響,其表示,推動垃圾分類政策的出臺對公司短期業績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
相繼提示風險,這莫非是一場股價瘋漲后的“驚慌”?
政策催化而來的“千億市場”
眾所周知,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正式實施,屆時上海市的生活垃圾將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和干垃圾。此外,按條例規定,如果個人沒有將垃圾分類投放最高罰款200元人民幣,單位混裝混運最高罰款5萬元人民幣。
而隨著這條“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條例的出臺,意味著“垃圾分類”這個習慣將進一步潛移默化融入我們日常生活中。
事實上,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做好垃圾分類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子孫后代。據《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社會成本評估報告》顯示,北京市二惡英可能致癌人數之和一年大概有241人,但假設經過妥善分類,每年致癌人數將從241人降低至182人。由此從本質上來看,垃圾分類真的不是“沒事找事”。
而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從純粹的經濟效益上來講,垃圾分類還有不少好處。比如說,固廢處理熱值提高,垃圾焚燒上網電量增加;再或者說,餐廚垃圾循環利用,變廢為寶,減少污染,同時也減少垃圾對土地的侵占。
至此可知,在政策和經濟效益的雙重刺激下,垃圾分類這一行業有望迎來了“千億市場”。
據國盛證券研報披露,垃圾實行全程分類,將促使固廢全產業鏈受益。具體而言,垃圾分類從收集、運輸到處置將全程分類,否則垃圾先分后混將失去意義,而對應產業鏈中環衛轉運、餐廚垃圾處置、垃圾焚燒領域均有望迎來投資機遇,新增設備購置及裝置建設空間約1600億元,具體包括如下:
1、從環衛領域來看,新增垃圾分類收集裝置及分類運輸專車需求,如餐廚垃圾車、有害垃圾車等中高端垃圾轉運車,對應新增濕垃圾轉運車市場空間約100億元;
2、從餐廚垃圾領域來看,餐廚及廚余為主的濕垃圾有機質多、熱值低,不宜與普通垃圾混燃,需經厭氧發酵等工藝專項處置,過去由于分揀效果差收運效果不理想,干濕分離后處置建設必不可少,預計餐廚垃圾建設市場空間約274億元,而廚余垃圾市場空間約1200億元。
而顯而易見的是,現如今隨著垃圾分類立法進程不斷加速,垃圾分類已是“大勢所趨”。
環保經濟繁榮下的“隱痛”
不得不說,雖然當下“垃圾分類”這一市場在政策的助推下在網上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正如文中提及的那幾家漲勢良好的環保概念股提示風險那樣,我國國內垃圾分類業務尚處起步階段,在推行的過程中仍存有不少“隱痛”。
實際上,查閱相關消息獲悉,國內垃圾分類的推行并不是在今年才出現,早幾年國內便很多地方都有過嘗試,也一直在推廣,但目前為止還幾乎找不到成功的范例。
就那濟南歷下區推行“垃圾分類”的措施來說,2012年2月,該地區便以政府“紅頭文件”的形式啟動垃圾分類試點,首批確定了36個分類試點,按照餐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4類標準,每組垃圾箱設藍、綠、黑、紅4種顏色,還設置了相關考核。但遺憾的是,幾年過去了,該地區的垃圾分類措施收效甚微,那幾個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已“形同虛設”。
而需要指出的是,在2018年7月,濟南又發布公告表示,省城濟南將實施垃圾分類強制推行,22個街鎮被正式確定為垃圾分類示范片區。但實際上,這一次的分類情況與上次走向沒什么不同,這則消息并沒有在市民們的朋友圈里掀起任何波瀾,而外界也沒聽到濟南推行成功的聲音。
值得一提的是,該地區屢屢推行失敗的原因,很大原因是垃圾分類產業鏈“尚未健全”而引起的。
據相關新聞報道,即便當時居民們采取了分類投放垃圾的方式,最后環衛部門依然還是混合收集,垃圾分類成為了事實上的擺設。而在這其中,則暴露了當地垃圾處理方式的短板,濟南本地的垃圾處理主要是采取集中焚燒的方式進行,并沒有相應的產業鏈。對此當地的環衛部門坦言稱:
“限于目前的條件,集中焚燒依然是垃圾處理的最合理方案,而分類回收則需要構建一個完整的系統,這包括了投放、收集、運輸、處理四環。”
此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垃圾分類處理時間與個人生活作息不太相符,在強制推行下就會出現一些“亂象”。
就拿以上海的垃圾分類措施來說,其將垃圾投放的時間規定在上午和下午的上班時間,雖然這種統一時間處理雖然是為了便利分類的推行,但實際上,這是與大多數上班族的時間“相背”的。畢竟上班族是不可能有時間趕回來就為了扔一袋垃圾,而既然白天沒法扔那就晚上偷偷地扔,屆時必然會出現“垃圾亂扔、垃圾遍地”等現象。
由此可見,垃圾分類在強制推行的過程中,仍還有很多“攔路虎”,全面的施展也并非那么容易。而人民日報海外版今日刊文稱:
“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不是打‘運動戰’,而是一場‘持久戰’。地方在制定政策時,要充分考慮本地實際,不要讓政策飄在‘空中’,無法真正執行,更不能勞民傷財、好大喜功。”
小結
當然,正如許多行業人士所說的那樣,垃圾分類是一個長期的事,是對我們未來生活有益的事。但不可避免的是,這個行業在興起的時候也像所有新興行業那樣,蘊藏著過度追捧的“泡沫”。因此,我們更要理智看待,等待后續政策的落實,避免盲目追捧。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