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進入垃圾分類“強制時代” 北上廣如何突圍“垃圾圍城”
陳松菊代表:要拓寬垃圾分類志愿者招募渠道,對違反條例的市民,可以考慮安排他們做志愿者,以教代罰。
許麗萍代表:幾乎所有的上海市民都在微信群里討論垃圾分類問題,不是議論要不要分類,而是在研究怎么正確分類。
衛(wèi)愛民代表:在淘汰大型家具、家用電器等物件時,建議動員相關企業(yè)積極回收,并對市民給予一定形式的補償。
陳芳代表:相關部門與電商企業(yè)合作建立回收平臺,讓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垃圾分類中來。
曾德雄代表:試點中部分街道、社區(qū)探索出的好做法,應形成全社會覆蓋的態(tài)勢。
數(shù)月來,憑借“垃圾強制分類全覆蓋”,北上廣三地成為改寫中國垃圾分類史的引領城市。“垃圾分類”開始走向實至名歸。
2019年7月1日,隨著《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實施,一場全民參與的“垃圾分類”戰(zhàn)役在上海打響,北京、廣州等超大城市迅速跟進。這場戰(zhàn)役的終極目標是突破“垃圾圍城”。
上海:“垃圾強制分類”運行50天,有成效也有難題
周日的早上7點,上海市虹口區(qū)檢察院檢察干警陸巍身穿綠馬甲,已經開始在小區(qū)里引導居民分類投放垃圾了。得益于工作中經常釋法說理,跟人打交道,他在給居民解釋垃圾分類問題的時候,居民還都愿意接受。
自從《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陸巍就多了一個身份——生活垃圾管理社會監(jiān)督員。陸巍認為志愿服務頗見成效:“剛開始,個別居民有些抵觸,覺得麻煩,不知道怎么分類,我們就戴上手套幫著他們重新分,講解垃圾分類處理的意義。現(xiàn)在居民們都有了垃圾分類的意識,而且絕大多數(shù)能夠準確區(qū)分干濕垃圾了。”
在上海,像陸巍這樣的垃圾分類志愿者有近3萬人。
“垃圾分類能夠順利推進,志愿者功不可沒。”觀察垃圾分類的實施狀況和存在的問題成為上海市人大代表陳松菊生活中一個習慣,不管是出入小區(qū)、還是公共場所,“我總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他們有的是公務員,有的是大學生,更多的是退休職工,有他們的指引,垃圾就會分得比較準確。”欣慰之余,陳松菊代表也有些擔憂。畢竟條例剛開始實施,全社會的關注讓上海緊繃著神經。可是,幾個月或者幾年之后,萬一垃圾分類這根弦兒松懈了,那時再去做動員工作,就太難了。
陳松菊代表希望志愿者隊伍能夠穩(wěn)定并不斷擴大,她建議拓寬垃圾分類志愿者招募渠道,激發(fā)更多市民加入到志愿者行列,對出色的團體,輔以獎勵機制,提升市民的參與感、責任感和榮譽感,”陳松菊代表還建議,對違反條例的市民,可以考慮安排他們做志愿者,以教代罰。
法律就是秩序。然而,讓一部法律成為所有人的自覺行為,讓垃圾分類成為每一個人的生活習慣,仍需要久久為功。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的第一天,上海各級人大代表就走進社區(qū)、商場園區(qū),以及固體廢物流轉中心,了解前端、中端和末端垃圾分類全流程執(zhí)法情況。
上海市人大代表許麗萍深度參與了該條例的制定。在走訪時,她注意到各小區(qū)執(zhí)行條例的情況參差不齊,“做得好的小區(qū),分類準確率可以達到95%以上,而有的小區(qū)差得較遠。”
然而,許麗萍代表對上海市做成生活垃圾分類管理這件事是有信心的:“在條例實施前一個月,幾乎所有的上海市民都在微信群里討論垃圾分類問題,不是議論要不要分類,而是在研究怎么正確分類。這反映了上海市民對法律的敬畏,也表現(xiàn)出上海市民的可愛。他們的這股認真勁兒也影響著來上海出差、旅游的外地人。”
7月30日,上海市人大城市建設環(huán)境保護委員會聽取了浦東、普陀、虹口等七個區(qū)人大聯(lián)動開展生活垃圾全程分類管理專項監(jiān)督情況。
在顯現(xiàn)成效的同時,一些短板和薄弱環(huán)節(jié)也暴露出來。比如,單位的垃圾分類情況與居住區(qū)的分類情況相比差得較遠;由于增加的成本難以平衡,部分物業(yè)企業(yè)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不高;濕垃圾清運車輛存在跑冒滴漏現(xiàn)象,影響環(huán)境;隨著濕垃圾日均清運量的增加,濕垃圾處置能力不足的矛盾已經凸顯,等等。
針對實踐中碰到的難題,與會的各區(qū)人大工作人員建議市級層面加強支持和指導。比如,積極協(xié)調解決垃圾短駁運輸車輛的牌照問題,規(guī)范濕垃圾運輸車輛的設計標準,防止跑冒滴漏;重新評估濕垃圾設施規(guī)劃,進一步加大對各區(qū)開展?jié)窭幸?guī)模化處理和分散就近就地處理設計的支持和指導力度。
北京:針對“理念上認同,行動上滯后”現(xiàn)狀修法
“早在十年前,北京市委市政府就發(fā)文推廣垃圾分類工作。2011年,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在全國率先制定《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它是我國第一部生活垃圾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規(guī)。”北京市人大代表衛(wèi)愛民見證了這部法規(guī)的制定和實施。
衛(wèi)愛民代表一直期待該條例能夠推進垃圾分類,然而條例實施八年來,北京安裝了不少分類垃圾桶,也給居民配發(fā)了分類垃圾桶,雖然一些示范小區(qū)基本實現(xiàn)了垃圾分類,但是對更多的北京市民而言,“垃圾分類”仍停留在“理念上認同,行動上滯后”階段。這讓從事律師職業(yè)的衛(wèi)愛民深感焦慮。
“要解決垃圾分類的問題,首先要從末端處理入手。”衛(wèi)愛民代表結合多年來在北京視察調研的情況說,制約垃圾分類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末端處理設施,北京現(xiàn)在的垃圾焚燒廠大部分都有自動分揀垃圾功能,即使在前端不做垃圾分類,在進入垃圾焚燒廠之后,焚燒設施仍然可以進行分類。所以現(xiàn)實中居民常常看到,即便投放垃圾時分類,運輸垃圾時又混裝運輸。
在衛(wèi)愛民代表看來,末端再先進,前端的垃圾分類也是必不可少的程序。不僅有利于資源的回收再利用,而且可以減少焚燒時的能耗和有害氣體的排放。他建議在修訂《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時強化干濕分類的責任;在實施中,對準確區(qū)分干濕垃圾的居民設立相應的獎勵機制,尤其在淘汰大型家具、家用電器等物件時,建議動員相關企業(yè)積極回收,并對市民給予一定形式的補償。
“干濕垃圾不僅要分類,而且要確保濕垃圾的純度。因為摻雜了塑料、橡膠等雜質的濕垃圾,在后續(xù)進行生化處理的時候會影響其發(fā)酵生肥。”北京市人大代表陳芳建議北京在實施垃圾分類時,吸取國外和國內其他城市的經驗,制作一款操作簡便且實用性強的垃圾分類App查詢軟件,為市民提供分類指導。
針對可回收垃圾,尤其是廢舊電器或者衣物、家具等可回收垃圾,陳芳代表認為,可以在定期回收的基礎上,相關部門與電商企業(yè)合作建立回收平臺,既方便市民通過互聯(lián)網預約收購等形式自主靈活地進行處置,又能夠調動企業(yè)責任,讓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垃圾分類中來。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生活垃圾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國務院明確提出,北京、上海、廣州等46個重點城市到2020年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tǒng),2035年以前全面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垃圾分類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推行垃圾分類迫在眉睫。
為了給推進垃圾分類管理提供更完善的法律依據,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日前決定提速修訂《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重點解決現(xiàn)行條例對源頭減量措施、個人參與垃圾分類缺乏強制性約束,對混裝混運違法行為處罰力度不夠,對垃圾分類收運缺乏有效監(jiān)督機制等問題。
廣州:倒逼前端,完善中端,提升末端
提起廣州市的垃圾分類,廣州市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寧形容道:“當年真是摸著石頭過河。不過試點確實有成果,現(xiàn)在很多城市都在采用的‘能賣拿去賣,有害單獨放,干濕要分開’的分類理念,就是廣州首推的。”
早在2010年1月,廣州就在越秀區(qū)一個社區(qū)試點垃圾分類。一年之后,又以先行推廣實施區(qū)域的形式,推進了更大范圍的試點,包括黨政機關、學校、小區(qū)等。
2011年,《廣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暫行規(guī)定》出臺,這是全國第一部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政府規(guī)章;2018年,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出臺了《廣州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該條例建立了生活垃圾計量收費制度、對不符合分類標準的生活垃圾可以拒絕接收制度、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指導員制度等等。
廣州的垃圾治理模式可謂大膽有魄力。但是,其治理效果卻沒有達到人們的預期。廣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道出了原因,試點中部分街道、社區(qū)確實探索出一些好做法,但始終未能形成全社會覆蓋的態(tài)勢,頂層設計和統(tǒng)籌推進機制、市民意識和參與度、垃圾分類支撐體系也都有待提升完善。
廣州近期邁出新步伐。今年8月15日,廣州市政府公布深化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三年行動計劃,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zhí)法局局長陶鎮(zhèn)廣表示,廣州將圍繞“科學管理、長效機制、習慣養(yǎng)成、全程分類”,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在全鏈條提升、全方位覆蓋、全社會參與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力爭到2021年,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知曉率達到98%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0%以上。
據陶鎮(zhèn)廣介紹,廣州市在完善制度體系的基礎上,針對“混收混運”問題,通過末端設施處理能力的提升,倒逼前端垃圾分類工作,形成“焚燒為主、生活處理為輔、填埋兜底”的分類處理格局。同時,通過前端配桶、推行定時定點投放,中端增加收運車輛、調整優(yōu)化收運路線,向社會公布1321條收運線路信息,接受全社會監(jiān)督,提升分類投放精準度和收運能力。
隨著垃圾分類的精細化推進,越來越多的垃圾轉入資源回收體系,這是垃圾分類的關鍵價值所在,也是對城市垃圾分類處理體系的重要考驗。在這方面,廣州也作出了新嘗試。廣州市創(chuàng)新推出“互聯(lián)網+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平臺,努力實現(xiàn)全網運營、全區(qū)域覆蓋,網上預約回收、無人值守智能回收等目標,為推進垃圾分類提供新助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