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地區入海排污口現場排查結束
9月2日-6日,生態環境部在河北省秦皇島市啟動最后一批渤海地區入海排污口現場排查工作。截至目前,環渤海13個城市的入海排污口現場排查任務全部完成。
在本輪次抽調的現場組人員名單中,多以參加過入海(河)排污口現場排查人員為主。他們以豐富的經驗判斷、熟練的操作技巧、默契的團隊配合,為入海排污口現場排查工作畫上圓滿句號。
“最美排口”也要納入清單
在秦皇島市海港區金夢海灣的沙灘上,趴著一條大大的鯨魚,在游客眼中這只是一處景觀造型。而在工作組的APP上則顯示,這是一處排口。
工作組初步認定“鯨魚排污口”為雨水排口。一位現場排查員笑道:“有口皆查,應查盡查,這個口子可以評選為最美排口,但它再好看,也得先納入排查清單,經過監測、溯源后,再最終確定是否有污水匯入或管道混接,到底算不算排污口。”
近年來,秦皇島市委市政府積極推進生態環境治理,打造生態旅游城市,特意將沙灘上這個顯眼的雨洪水排口進行規范整治改造為“鯨魚排口”。改造后的排口,提升了美觀度,但對日常監管來說也增添了隱蔽性。排查組趕到現場時,排口未向外排水,而且管道又埋藏在沙灘下面,很容易出現漏查的情況。而前期無人機航拍時剛好拍到“鯨魚正在吐水”。
跟隨APP疑似點位的信息提示一路向前,排查組在不遠處又發現一處排口。經現場初步確認,此排口為泄洪渠。渠道周圍是一片生態濕地,周圍茂密的濕地植物,表明此處的水質較好。
在以前,這些類似排水口不會作為排污口記錄在冊,但實際上一些雨洪口往往存在污水混入、雨污混排等情況,需要登記在冊后監測、溯源,進一步判斷是不是排污口,需不需要溯源整治。
此次排查堅持“站在海里看陸上”的原則,實行“全口徑”排查,只要向海洋排污的口子都納入排查范圍。入海排污口現場排查工作手冊明確指出,入海既包括直接入海,也包括通過濕地等水體間接入海;排污口既包括工業排污口、生活排污口,還包括通過各類水渠、小溪、坑塘等間接入海的排污口等。
因此,無論是“最美排口”,還是間接入海的濕地,只要有水體排入海洋,均需納入排查范圍。
再隱蔽的排口也要找到
9月4日,天公作美,風平浪靜,適宜出海。
秦皇島東海岸,散落著大大小小的碼頭。記者跟隨攻堅組坐上了“海監2024”號船艇。
“昨天我們出海的時候,浪太大,船晃得厲害,為了安全起見,便提早返航了。今天天氣好,我們可以好好找一找排污口了。”攻堅組向記者介紹道。
“煙救碼頭、接高碼頭、新開河碼頭……”,海監船一個碼頭接著一個碼頭地仔細排查敏感點位。
攻堅組組長在船艙內,與船長隨時商量航線。組員站在船舷上,用望遠鏡尋找碼頭上的疑似排污口。組長高寧是入海排污口現場排查的元老,組員寇杰鋒也曾參加過前兩輪的現場排查工作。他們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最終發現了3個新增點位。
默契配合不止體現在海上,陸地排查也相得益彰。
下午接到其他小組的支援信息后,攻堅組驅車趕赴50多公里外的昌黎縣。到現場后發現,這個疑似排污口在墻外的灌木叢中。
攻堅組首先升起無人機,確定疑似排污口的位置。再通過航拍,找到可以徒步進入的小路。由于排污口正在向外排水,因此需要現場快檢。在齊腰深的雜草中,二人踉踉蹌蹌地前往排污口所在地采集水樣。采到水樣后,一個人進行現場快速檢測,另一個人錄入點位信息。嫻熟操作、默契配合,攻堅組很快便完成了此處點位的排查工作。
從今年1月至今,在完成渤海3000多公里海岸線全部無人機航空遙感(即一級排查)的基礎上,生態環境部組織1600多名骨干力量進行“拉網式”排查,人工徒步完成了環渤海13個城市的入海排污口第二級排查。
據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執法局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對疑難點進行查缺補漏(三級排查),建立科學完善的入海排污口名錄。之后,繼續推進入海排污口監測、溯源分析、分類整治等,全面摸清入海排污口狀況及排污情況,形成務實高效的監管體系和長效機制,為海洋環境質量改善奠定堅實的基礎。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