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新方案嚴格而不嚴苛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近日正式出臺。2020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目標年,重污染天氣頻發的秋冬季攻堅作為大考前的關鍵一役,備受關注。打好這一戰役,意義不言而喻。
那么,《行動方案》背后的目標設定有何考量?怎樣在保證可操作性的前提下提出更務實的措施?本版特刊發相關解讀報道,以饗讀者。
還在盛夏時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就收到一份《關于征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函》,就秋冬季攻堅相關問題征求行業的意見和建議。
除石化行業外,鋼鐵、水泥、建材等行業協會以及各省(市、區)也紛紛收到這一《行動方案(征求意見稿)》并進行了反饋。廣泛而有效的征集意見最終凝練在《行動方案》定稿中。“科學務實”成為專家口中評價此方案的高頻詞。
鞏固成果,目標更務實
《行動方案》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期間(2019年10月1日-2020年3月31日)整體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幅度定為4%,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同比減少幅度定為6%。與征求意見稿相比,均有所下調。其中,“2+26”城市PM2.5平均濃度降幅,北京為0%,天津和廊坊同為1%,安陽降幅要求最高,為6.5%。
目標設定合理,差別化明顯,精細化突出,是此次《行動方案》的特點,也是國家環境保護城市環境顆粒物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主任、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馮銀廠的最大感受。
“一系列設定嚴格卻不嚴苛。”馮銀廠認為,最終降幅的確定加入了地方對完成目標可達性的考量,與征求意見稿相比做出了適當調整。對去年降幅較小、潛力較大的城市,設定的目標相對來說較高,如濮陽、安陽等地。而對于去年秋冬季PM2.5較低的城市,就不再設定較大降幅,如北京、天津、廊坊等。
“就北京而言,今年前8個月,北京PM2.5平均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3%,創下有監測數據以來歷史同期最好成績。且北京在調結構上已優化到一定程度,燃煤對污染貢獻低于3%,工業排放對污染貢獻低于12%。種種因素疊加,北京成為唯一一個PM2.5濃度同比下降比例為0的城市,重污染天數同比減少目標也設定為持續改善。”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告訴記者。
“‘2+26’城市各地差異大,越往后改善越難。工業污染源頭治理、煤炭總量控制尤其是散煤污染管控依舊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攻堅的‘基本盤’,需要下大力氣。秋冬季攻堅已經走過幾個年頭,每年都在摸索和積累總結經驗,到現階段,統一劃分下降標準已不太現實。這種科學務實的精神不僅體現在改善目標的設定上,也貫穿于主要任務中提出的六大方面、26條具體措施上。”馮銀廠分析道。
點出具體地區,精確到具體企業
記者注意到,在《行動方案》主要任務中,“2019年12月底前,天津市關停榮程鋼鐵588立方米高爐1臺、河北省邢臺市沙河玻璃園區清潔煤制氣中心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山東省全面推進魏橋和信發集團等企業鐵路專用線建設”等點出具體地區,精確到具體企業的內容比比皆是,有關企業技術路線的選擇措施也直接寫明,一目了然。
“這表明《行動方案》建立在扎實深入的調研基礎之上。同時,也為其增加了更多可操作性,對地方的指導意義很強。”馮銀廠說。
《行動方案》作為各地指揮棒發布后,接下來,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本地區的秋冬季攻堅方案,一級一級細化分解到各區縣、各部門,并明確時間表和負責人。“過去在制定過程中,曾出現過直接照搬照抄的現象,此次《行動方案》中細致點明各地區的具體任務,能讓地方在制定方案時,突出重點,有的放矢,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拿來主義’。” 彭應登認為。
此外,全面加大西南傳輸通道城市污染減排力度,是今年秋冬季攻堅中提出的一個新要求。那么,“2+26”城市與西南傳輸通道有何關系,為何要強調這條通道的重要性?
彭應登解釋說:“重污染天氣來臨前,站在北京國貿高層或北花山觀測點,能清晰地看到一條分層污染帶在西南風的輸送下,從太行山脈東側向京津地區緩緩逼近,這也是造成北京秋冬季重污染天氣的首要傳輸通道。可以說,‘2+26’城市是華北平原大氣污染治理重點,位于太行山東側的西南傳輸通道城市又是‘2+26’城市中污染產生與輸送的關鍵,通道城市干凈了,即使有西南風,京津地區也不會受太大影響。”
落腳點不在數據,重在百姓獲得感
2019年5月,生態環境部聯合五部委印發的《關于推進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加快了鋼鐵行業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優化調整的步伐。而在8月,作為保障秋冬季空氣質量的《關于加強重污染天氣應對夯實應急減排措施的指導意見》中,績效分級管控則為綠色企業敞開了發展大門。
“兩份重磅文件均與《行動方案》進行了有機銜接,作為六大主要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反映了國家在一系列政策制定中,將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進行互相協調配合,最終都是為藍天保衛戰的順利收官奠定基礎。同時,也讓相關行業企業明確,腳踏實地做好污染治理設施升級與改造,才是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西北政法大學教授丁巖林說。
實際上,進入10月以來,京津冀、汾渭平原、東北等多地已開始密集部署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攻堅——
山東省濟寧市發布《濟寧市2019-2020年秋冬季工業企業綠色管控實施方案(試行)》。
陜西省提出,要全面加快散煤替代步伐,嚴防散煤復燒。同時,大力壓減老舊柴油貨車數量,狠抓揚塵綜合治理。
吉林則啟動了污染防治攻堅“2019秋冬百日會戰”, 明確在今年年底前,轄區內所有大型燃煤鍋爐全部建成高效污染防治設施,突出強化秸稈限燒管控,禁燒區實現零火點。
各地摩拳擦掌,形成一派決戰考核年之勢。
對此,彭應登和馮銀廠均表示,“各地在部署秋冬季工作時,應按照《行動方案》,堅持實事求是,細化自身問題,避免不切實際的層層加碼。大氣污染治理最終落腳點不在于一味追求數據好看,在于效果,在于老百姓的實際感受,因此,要堅持以冬季湛藍天空和燦爛陽光的實際成效取信于民。”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