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軍:面對疫情 我國污水處理體系面臨大考
一、水處理始終是應對傳染疾病保障公共衛生的重要環節
十八世紀以來,由于工業革命帶來人口集聚,幾次重大傳染病的暴發使得大量新興工業城市面臨巨大的公共衛生危機,“污水處理”應運而生。污水處理廠逐漸成為城市發展的標準配置,也正因如此,這門學科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仍被稱作“衛生工程”(Sanitary Engineering)。2003年,美國工程院評選出20世紀最偉大的十項創舉,“排水系統和污水處理廠”位列其中,排在“互聯網和電子技術”之前。
二十一世紀初,非典和新冠肺炎兩次流行病風暴,喚醒了人們對“公共衛生”的關注。通過對比非典和新冠肺炎這兩場公共衛生安全事件,我們再次感受到人類與病毒之戰的此消彼長。此次疫情暴發規模大大超過非典,可以看出人類與傳染病斗爭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
二、新冠肺炎阻擊戰,“關口前移”帶來行業新挑戰
2003年非典疫情時,我國醫療污水處理設施和管理制度尚不能滿足防疫要求。當時,醫院污水處理率極低,僅有少數幾個大型醫院具有污水處理設施。城市污水處理廠僅有500余座,處理率約為25%,污染防治管理制度也不完善。在非典疫情之后,國家推動疫情防治技術指南、標準和規劃等多項制度的制定,逐步構建起醫院-醫院污水處理-城市污水處理廠三道防線:
1.病房內源頭分類,將排泄物等進行消毒處理,與其他廢物一起進入醫院危險廢物處理體系;
2.在各級醫院,特別是傳染病醫院建立醫院污水處理設施,根據排放標準制定了工程技術指南和監管體系;
3.醫院污水處理達標后,排入下水道進入城市集中污水處理廠,根據衛生指標設置了不同類型的消毒設施。
從此次應對新冠肺炎來看,醫療污水處理整體反應迅速、運行有條不紊。在疫情防控早期,筆者參與生態環境部組織的醫院廢水防疫工作相關技術指南論證制定。技術指南關注醫院廢水源頭管控、污泥消毒和污水廠人員防護,甚至特意加強飲用水源地的毒性監測、以防上游消毒劑投加過量,基本實現了全鏈條覆蓋。
新型冠狀病毒傳染性相較于非典病毒有了數量級上升,防控難度超出預料。經過三個多月的發展,已成全球蔓延之勢,疫情防控措施也會較非典發生較大變化。此前,我國疫情防控體系已由“分散隔離—定點收治—集中治療”體系,升級成為“集中隔離—方艙醫院集中收治觀察—重癥患者定點醫院治療”,新的防控體系給污水處理的各個環節提出了新的要求。
隨著醫療廢棄物、廢水排放量迅速增長,新的醫療機構緊急建設運行,客觀上對原有三級防護體系造成了沖擊。截至2月17日,本次疫情的定點醫院共2737家,其中不少是非傳染病醫院改建而來;全國5968個集中隔離場所,多數為臨時征用的酒店、校舍等,短期內建設獨立得污水處理設施難度較大。疫情期間,接收定點醫院污水的城鎮污水處理廠達2125座。事實上,已經將城市污水處理廠由最后一道防線變為第一道防線。對于近萬家臨時定點醫院和集中隔離點,環保部建立臺賬,共有300多個問題得到解決,逐個銷號。
隨著防疫工作進入關鍵時期,水處理行業也面臨快速變化的形勢和需求。從處理、收集、運輸設備,到消毒藥劑、防護物資的保障,從達標排放、檢測監測到有效監管,防控鏈條上的多個環節均面臨嚴峻挑戰。
為阻斷病毒的可能傳播途徑,廣大環保企業響應國家號召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污水和固體廢棄物基礎設施運營商加強處理力度,提升管理水平,發揮技術優勢,阻斷了城市公共衛生系統的“糞—口傳播”路徑。針對以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和方艙醫院為代表的臨時定點收治醫院和隔離醫院,多家企業積極發揮在工程建設、裝備制造方面的優勢,較好解決了醫療廢水廢物的處理問題。
三、完善環境應急體系迫在眉睫
依靠非典疫情以來我國建立起的醫療廢棄物廢水處理體系、城市供水飲水系統,此次疫情防控期間總體上頂住了壓力、完成了任務,但也暴露出部分短板和不足,突出表現為:環境應急信息不通暢、相關物資保障不足、產業界響應缺乏有效調度等。此次疫情是對城市治理能力、風險防控的一次大考,更加突顯了環境應急管理體系和物資庫體系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
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召開第十二次會議,對完善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做出全面部署,強調要著力健全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把應急物資保障作為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從產能保障、調度機制、儲備體系各個環節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和應急預案,實現“集中管理、統一調撥、平時服務、災時應急、采儲結合、節約高效”的目標,確保應急物資保障有序有力。
作為疫情防控的重要關口,保障環境應急處理設施設備及時到位、安全運行,是有效防范病毒擴散、遏制二次污染的重要工作。根據此次疫情防控的實踐經驗和現實需求,今后我們要推動將環境應急裝備納入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加強統籌規劃,完善環保應急物資管理體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