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重在生態修復協同治理
圖為生態污水處理廠。 肖社會攝
◆本報記者鄧玥
截至2019年底,全國2899個黑臭水體的消除比例達86.7%,其中重點城市消除比例為96.2%,到2020年底,我國將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體。
城市黑臭水體全面消除后,我國水環境治理將呈現哪些新特征?針對新的社會需求,水務行業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日前,在E20舉辦的第十八屆水業戰略論壇上,不少專家和企業家認為,2020年以后,我國水環境治理將標準更高、投入更大,同時,跨流域、跨區域的綜合治水任務成為主要特征。圍繞這些新特征,水務企業將在各自跑道上發揮專業優勢,創新服務模式和合作模式,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水環境的需求。
離“可漁、可游、親民”還有差距
水治理還存在3萬億-5萬億元投資缺口
此前,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國家環境保護技術管理與評估工程技術中心主任王凱軍在環境企業家見面會上就曾表示,“十三五”之后,水環境持續好轉,進入“十四五”階段,水環境治理將逐步走向“生態修復”。不過,他認為,“十四五”可能是生態修復的起步,“因為我們仍然面臨很多傳統的水污染問題。”
這次論壇上,王凱軍詳述了黑臭水體治理方面依然存在的難點。比如,管網建設不足,一些污水沒有進入污水處理廠,而是直接或間接排入河道,污水實際收集率不高。
他特別指出,城市污水廠進水污染物濃度低,導致一些地方的污水處理率虛高。
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污水處理能力達到2.1億立方米/天,污水處理總量達到700億立方米。但與之形成反差的是,在城市污水處理廠平均進水BOD(生化需氧量)濃度方面,仍有70%左右的城市年均值不足100 mg/L。
據王凱軍推算,目前,僅污水管網就有一萬億元的投資缺口,加上雨水管網一共超過兩萬億元,如要徹底實現河道斷面水質達標,仍需投入3萬億-5萬億元。
另一方面,王凱軍曾表示,現階段我國還是在消除劣Ⅴ類或者保證Ⅴ類、Ⅳ類等水質標準,對標“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目標還有距離。要做到“可漁、可游、親民”,“地方政府采取一些更高的標準、投入更大,這是完全可能的。”
更多訂單跨流域、跨區域、跨專業
環境治理由點及面,需要集成和新模式,需要新串聯、新制度,還需要新技術、新產業
“未來,水務行業面對的不再是一個城市、一個污水處理廠的問題。”北京首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楊斌在論壇上指出,長江大保護和黃河大保護的提出,將使全行業面臨全流域統籌、協同大治理的新挑戰。
E20研究院院長傅濤也認為,“過去,水務行業從點上切入,以點及面,聚小成大,積少成多,如今已經形成獨立的資本板塊和市場力量。未來,水務企業很難在一個點上進行經營,越來越多的訂單表現出跨流域、跨區域、跨專業的特征。”
除了國家戰略層面的部署,傅濤還認為未來城市化的模式在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區域性城市開始興起也是重要原因。“企業的甲方開始變化了,以前的甲方可能是城鎮、市人民政府,未來可能是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長江經濟帶11省市給出的聯合訂單。”
“從污水處理廠到一條河,環境治理由點及面。但點和點之間需要系統,需要集成和新模式,需要新串聯、新制度,還需要新技術、新產業來進行配套。”他表示。
以長江生態環保集團為例,由于長江大保護涉及9個國家部委和11個地方省市,所以長江生態環保集團要對接、統籌多方政府部門,打通各環節。
長江生態環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趙峰在論壇上表示,在過去近兩年的治水過程中,發現7872公里的管網中缺陷達33萬多個,也發現了條塊分割,協同不足,區域、流域、干支流、左右岸、上下游等缺乏統籌等問題。他感慨,“長江大保護不能只做一個片段性、階段性的工作,而要以中醫的理論系統治理我們的母親河。”
趙峰透露,集團堅持廠網一體、廠網河湖岸一體的城鎮污水處理和水環境綜合治理方案,還將聚焦“廠網河湖岸一體”水生態系統綜合治理。2018年,集團首先選取長江中游的4個中等城市開展先行先試,2019年起,拓展至上下游的12個合作市縣,繼而全面鋪開。截至今年5月底,集團已累計落地投資708.5億元,預計今年落地投資額將累計突破千億元大關。
服務模式應以人民滿意為核心
央企、國企和民企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形成共創共建局面
面對政府綜合治水的需求,北控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執行總裁李力認為,目前,由于環保產業細分領域很多,分散度太高,集中度太低,政府綜合治水的“環境公共服務和管理”一直存在著被“離散化”和“碎片化”困擾,環境施治責任只有“分包方”,沒有“總包方”的難點。
他認為,“解決這個問題,出路在頭部企業與政府及企業之間的合作上。”
水務環境服務領域目前有五支力量,分別為中央企業、地方國企、市場國企、民營企業、外資企業。李力表示,未來,一方面環保龍頭要與政府供需一體化,成為命運共同體;另一方面,環保龍頭與骨干企業開創合作新模式,成為發展共同體,“總而言之,應形成一個“共創共建”的局面。”
趙峰也認為,“‘共抓大保護’的這個‘共’字對我們很重要,中央企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的分工不一樣,履行的責任也有所不同,各方專業人士做專業的事情,我們發揮著組織協調、帶動引領作用。我們進來不是跟大家搶利益、搶蛋糕的。希望大家不要把我們當做野蠻人對待。”
目前,長江生態環保集團建立了“長江生態環保產業聯盟”,已擁有92家成員單位,業務范圍涵蓋規劃設計、投資運維、建設、金融等各方面。聯盟各單位“術業有專攻”,發揮各自專業的力量。
據統計,當前進入環保領域的大型央企數量已超過50家,接近央企總數的一半。各省級地方國企平臺公司已達24家。此外,已有超20家民營環保企業引入國有資本。
央企、國企和民企能否真正合作共贏,還有待觀察。不過,在前者扎根生態環境的長遠戰略,通過投資、資源整合主導一些重大項目,后者更多聚焦專業性強的細分領域和硬核技術的新格局里,傅濤認為,無論所有制有何不同,未來,水務企業還是要符合市場方向,以人民的感知為出發點,營造更高質量、更高標準、更美好的場景。“水務行業的本質是服務業,伴隨人民對美好環境需求的提高,水務行業應回歸到服務上來。沒有讓人民感知到幸福感,就不是好的服務,我們的服務模式應以目標客戶的感知為核心。”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