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核廢水到塑料垃圾 海洋還要遭多少罪
4月13日,日本首相菅義偉讓舉世驚詫,堂而皇之地宣稱日本政府將把福島核污水排入太平洋中,旋即引發眾怒,一下子讓海洋污染問題再度引起關注。
日本政府的“明目張膽”
福島核污水排放入海早已有之。日本福島核事故之后,東京電力已經多次向附近海域排放污水,引起當地漁民和民間環境組織的抗議。在日本政府尚未決定是否將東電所存大量核污水排入海中之時,日本的無核亞洲論壇(No Nuke Asia Forum)就聯合多家環境組織發起了國內外的簽名請愿行動,強烈要求日本政府禁止東京電力將福島核污水排入海中。
日本政府做出這一決定,正如中國外交部所批評的那樣,并未窮盡安全處置手段。日本境內其實有足夠的土地和空間可以存放福島核廢水。日本聲稱在2022年下半年現存儲水裝置將被裝滿,其實是指東電現有的在福島核電廠附近的1000多個儲存罐。而開辟新的存儲場地,對于東電和日本政府而言并非不可能。
日本政府這一決定之所以讓國人震驚,除了人們對海洋生態和人類健康威脅的擔心,還有其它一些原因。首先,公眾普遍對核電站的廢水如何處理缺少了解。各國沿海核電站的廢水大都是排入海里的,這也是為何核電站選址首選沿海區域的原因。而這些入海的廢水雖然有所處理,但放射性元素尤其是氚和碳14存留在排放水中無法避免。
中國核安全監督負責機構是國家核安全局,隸屬于環境生態部。每年環境生態部會對各核電站批復放射性元素的排放限額。中國目前16個核電站都處于沿海省份,總共有49座核電機組在運行,其每年產生和排放的或多或少存留有放射性物質的入海廢水,其對生態和健康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
與正常核電運行產生的廢水排放不同,福島核電站的廢水源自一場嚴重的核事故,其后期核污水的處理便顯得格外敏感。前幾年東電私下排放一些廢水入海,也未能引起他國的緊張。當下問題在于日本政府的“明目張膽”,通過政府決議便將這一無法獲得國內外所公允的“丑行”披上一件合法外衣。
海洋公地的危機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一書中寫道:“那由最大人數所共享的事物,卻只得到最少的照顧。”作為人類共有生態系統的海洋公地(Ocean Commons),成為接納陸源污染的最終場所。各國將污染最終排入海洋里,卻對此十分心安理得。
北冰洋曾一度被認為是荒廢冰海,前蘇聯將核廢料、廢棄的核潛艇和核反應堆扔進了北冰洋中。歐美各國同樣也是將裝有核廢料的金屬桶向大西洋和太平洋里傾倒。綠色和平組織曾長期對此抗爭,其成員駕駛快艇以一己之軀去阻擋核廢料傾倒,引起世界對海洋傾廢的關注。
此次日本福島核廢水排入太平洋的決定得到了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總干事的認可。日本政府高官和部分支持此舉的人士聲稱被處理后的污水將會被海洋進一步稀釋,對生態和人類健康的威脅會降低。現實是,太平洋作為近一個世紀加速接收各種污染物的生態系統,早已不堪重負,其生態自凈能力已經極大降低。至今,在夏威夷群島和美國加州中間海域仍然漂浮著一片巨大的垃圾帶,面積海域達160萬平方公里,相當于三個法國的大小。
福島核廢水以及其它沿海核電站的污染排放,影響的不僅是漁業和食品安全。這些放射性物質對其它海洋生物的威脅也將是長期的。此外,太平洋周邊國家的旅游、航運、海洋科學研究、經濟和社會發展等等方面都會受到影響。
海洋公地在過去上千年來為人類福祉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源,而并沒有得到各國政府的珍視。由此,那些為海洋保護而精心盡力的民間組織便顯得彌足可貴。
符合國際標準不是擋箭牌
日本此次決定的一個托辭是福島核廢水排放將符合國際標準,以此來辯解其合法性。同時,作為副首相的麻生太郎也狡辯說,中國核電站排放的廢水放射性更高。這種缺乏見賢思齊的態度,彰顯日本政府決策不負責任的本質。
任何人為制定的標準都可能有所紕漏,有的是因為時代、發展階段、技術和科學認識上的局限。以往,無論是國內招商引資,還是中國投資海外,都常以投資落地國的標準作為合法合規的實踐要求。而事實上,因為被投資國往往發展落后,環境法規和標準相對滯后,常常成為污染工業轉移的目的地。這些利用低標準、節省環境治理成本的投資,雖然在當地沒有違法,但對生態環境和公眾健康卻帶來實實在在的危害。
而在一些發達國家里,有時其國內標準要比國際標準還要高一些。而一國政府如果以找借口的態度,自然會選擇性地挑揀哪一個是有利于自身的標準去為自己開脫。
2011年福島核事故發生后,當地核輻射劑量遠遠超過法律所允許人員進入的標準。為了讓人員能進入福島核電站進行處置,日本政府緊急修改法令,將禁入輻射標準降低,以便“不違法”地讓人員進入事故地域。由此可見,這些所謂標準并非絕對的,也不是自始自終以科學和人員安全作為第一考量的。
當執行一項法令或一個標準,其行為是與人的生命、人道精神相違背時,應該遵從生命至上的原則。也是就說,當日本政府將福島核污水排入太平洋的行為,和海洋生態安全和人類健康訴求產生沖突的時候,即使符合所謂國際標準,也是難脫罪則的。
核能得與失應從生命全周期考慮
不少公眾認為核能發電頗為神秘,其實核電的原理理解起來并不難。與瓦特發明蒸汽機所受的啟發相同,沸水產生的蒸汽壓力即是熱能轉化為機械能的原理。核反應堆加熱水產生蒸汽,將原子核裂變能轉化為熱能;蒸汽壓力推動汽輪機旋轉,熱能轉化為機械能;然后汽輪機帶動發電機旋轉,將機械能轉變成電能。加拿大著名核專家Gordon Edwards言簡意賅地形容:核電猶如燒熱水產生蒸汽,之后推動輪機旋轉發電。
核電中的科技含量在于人類需要有效、安全、精準地控制核反應堆。和煤炭、石油、天然氣這些化石燃料相比,核電因為排放溫室氣體有限,對氣候變化的影響相對友好,也常被認為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綠色能源。
擁舉核能的觀點往往只從核電站建廠到退役這個時間段去主張核電的優勢和好處。一座核電站通常設計壽命在三四十年左右,最長不會超過60年。核電在運行期間的效能相比于化石能源的優勢無可非議,然而核能發電的生命周期應該從鈾礦開采到核廢料的安全處置和存放為止。
在鈾礦開采到廢礦處置中產生的生態破壞、放射性污染、健康風險等社會和生態成本,幾乎沒有被計算在哪一家核電站的生產成本中。而核電所產生的核廢料的處置、運輸和安全存放,也是需要未來幾個世紀的用心,以及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在未來的世代里,為了避免這些核廢料帶來的隱患,需要持續不斷地傾注公共資金。
正如東京電力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后,福島縣和臨近的茨城縣、甚至更南的千葉縣都形象受損,無論是農產品、海產品、還是旅游地,至今都還讓人心存忌諱。十年來的經濟和社會損失,也從未列入東京電力或者日本整體核能成本之中。
歷年經海外再處理后運回日本的玻化核廢料桶罐數量
數據來源:日本原燃株式會社
如今,日本政府的決定,實際是讓全人類和海洋物種來買單。如果有人能夠代表太平洋向東京電力排放巨量核廢水收取排污費,恐怕核電的經濟賬單會是另一番景象。正是因為太平洋作為海洋公地,任由各國無償排放和傾倒核廢料,掩蓋了核電的真實成本和生態代價。核廢料的運輸、處置和長期存放,以及核電站退役所需的多年處置費用,在未來也可能因為種種因素而仰仗納稅人公共資金,從而將核電中生命晚末期成本轉嫁給國家和公眾。
如果從核電整個生命周期,從鈾礦開采到核廢料永久存放來考慮核電的經濟成本、生態成本和社會成本,應該有助于更科學地判斷核電政策和取舍。
關注海洋污染物
日本決定傾倒核廢水引發中韓兩國強烈反對,國內媒體也廣泛報道,人們對核議題從2011年之后再次注目。此輪關注有助于公眾環境教育和海洋保護意識提升。
核電站廢水中難以去除的放射性元素進入海洋中,便成為可持續污染物。同樣對人類健康造成長期危害的還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簡稱POPs) , 這些是持久存在于環境中,可以長距離遷移,具有很長的半衰期,且能通過食物鏈積聚。而對位于生物鏈頂端的人類來說,這些毒性累積后果更為嚴重,尤其容易引發神經系統疾病和新生兒發育問題。
常見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如殺蟲劑、多氯聯苯(PCBs)等。農業生產中廣泛使用的農藥殺蟲劑最終進入水體,通過江河匯入海洋。多氯聯苯則多用于油漆和塑料中。在我國,海洋防污漆中會添加滴滴涕(DDT)或三丁基錫(TBT),以在涂漆區域形成一個有毒層,無差別地殺死海洋附著生物,從而起到防污效果。DDT和TBT兩者都是環境激素類污染物,海洋防污漆被廣泛使用在碼頭、輪船、漁船、海底管道上,對海洋生物、水產品安全和人體健康危害極大。
通過對福島核廢水在太平洋污染擴散的新聞報道,公眾對放射性物質的危險性,以及其持續、隨洋流污染轉移的特點有所了解。與此類似,塑料垃圾在海洋中長期漂浮后會破碎,逐漸變成小于5毫米的微小塑料顆粒,即微塑料。其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漂移和通過食物鏈累積的特性與放射性物質、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并無二致。
雖然我們與核電和福島核廢水無甚直接關聯,但每個人的生活都和塑料和塑料垃圾息息相關。我們無法做到像綠色和平組織旗艦“彩虹勇士號”那樣在海上去抵抗核廢料的傾倒,但可以從身邊做起,成為真正的海洋保護者。
作者溫波,PEW海洋學者,2000年參與建立綠色和平組織北京辦公室,曾任太平洋環境組織中國項目負責人和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空氣和水保護基金項目主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